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旧五代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旧五代史

纪传体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总称《五代史》,后世为区别于欧阳修撰《五代史记》,遂加“旧”字。一百五十卷。北宋官修,书成进呈时,薛居正以宰相监修领衔进奏,故题薛居正等撰,参加编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北宋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后晋天福(936—944)时,华州节度使刘遂凝辟为从事,后梁累官为右拾遗,后晋时为开封府判官,后周时为知制诰,旋升都官郎中、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刑部侍郎,判吏部铨。北宋初,累官至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太祖开宝五年(972)兼淮南、湖南、岭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使,兼判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又监修《五代史》。次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卒谥文惠。此书始撰于开宝六年(973)四月,次年闰十月成书,历时仅十九个月。
《旧五代史》记载了后梁至后周五十三年历史。它基本上是仿效《三国志》的体例,各割据政权都独立为书,但五代各朝是前后交替的政权,与五代并存的还有十国政权,此书以前者为正,实际上是为北宋政权树立正统地位。但“杂传”和“志”历述五朝事,又具通史性质。其中《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一卷,《周书》二十二卷,《世袭列传》二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列传》二卷,《志》十二卷。《旧五代史》保存了较丰富的原始资料,如《梁书·太祖纪》记朱全忠决滑州黄河堤,阻李克用兵,致使五代时黄河大决口九次。《僭伪列传》记杨行密、孙儒在扬州、刘守光在沧州以人肉为军粮。《唐书·明宗纪》记房知温屠杀魏州军士三千余家,漳水为之变色。《汉书·史宏肇传》记他在京城有腰斩、断舌、决口、斮筋、折足等酷刑。《晋书·赵在礼传》记宋州人民反对征收拔钉钱、捋须钱。《僭伪列传·刘陟传》记刘陟“好行苛虐,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据炉炭。唯厚自奉养,广务华靡,末年起玉堂珠殿,饰以金碧翠羽,岭北行商,或至其国,皆召而示之,夸其壮丽”。编者这样揭露割据政权的黑暗面和罪恶,目的在于说明他们国祚不永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统治者的所谓仁政,也尽可能入书,如唐明宗李嗣源注意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随意课敛百姓,放后宫,停“省耗”,节进奉,通商旅,薄赋税,惩敛臣,清吏治等均如实记叙。《唐书·张全义传》记张全义“善抚军民,虽贼寇充斥,而劝农务耕,由是仓储殷积”;又记张氏初至洛阳时,“井邑穷民不满百户”,他“善于抚纳,课部人披榛种艺,且耕且战,以粟易牛,岁滋垦辟,招复流散”,“数年之间,京畿无闲田,编户五六万”。《周书·世宗纪》记柴荣“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辨奸,多得其理,臣下有过,必百折之”。“本纪”基本上是沿袭《旧唐书》帝纪之体例,除授沿革,巨纤必书,贯彻了“本纪”为纲的原则,使读者于“本纪”中对一朝史实有较多较全面的了解。编撰者对“志”的编写也比较注意,对天文、历法、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的兴废沿革都记叙较详,故要了解五代时的典章制度不能不读《旧五代史》中的诸“志”。但此书为统治集团上层回护处颇多,如朱瑄、朱瑾曾协助朱温救汴,已败秦宗权而东归,朱温为消灭其军事力量,诬称他们二人悬金帛诱招朱温之兵,乃发兵进击之。可是《梁书·太祖纪》却把朱温的阴谋推得一干二净,把兖、郓之衅完全归之于朱瑄、朱瑾。又如唐明宗李嗣源与赵在礼合谋夺取唐庄宗李存勗之政权,可是《旧五代史》的有关记载却记李嗣源是“赴阙自陈”;以三百骑给石敬瑭为先锋,使速入汴京,养子李从珂自横水率兵,与王建立倍道驰至,其抗逆之迹显然,但此书仍书其“退让”。故赵翼在《廿二史劄记·薛史书法回护处》条中说:“盖当时实录例有隐讳,修史者但照抄录,不复改订。”其次,在钞撮《实录》时,对其中明显矛盾的史实,也未仔细核对,而是将错就错,致使史实讹误。如柴荣率军南下进攻南唐时,南唐刘仁赡死守寿州,但《旧五代史》却记他降周,致使刘氏受诬千载。
《旧五代史》原与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并行。金泰和七年(1207)诏学官只用欧史,此书遂日渐湮没。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四库馆臣(主要是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再以《册府元龟》等书有关资料作补充,形成此书,但已“割裂淆乱”,不似薛史原来面目。后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将陶岳《五代史补》、王禹偁《五代史阙文》附于正文之下。凡薛、欧二史互异处,采辑各种资料加以辨证。今辑本《旧五代史》作为《四库全书》之一,于乾隆四十年编成缮写进呈,1921年南昌熊氏曾据以影印出版(称“影印本”)。乾隆四十九年(1784)缮写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及武英殿本,窜改文字,并删去出处,一般刊本及石印本,均据此本翻印。此外,还有乾隆年间孔荭谷的校抄本称“孔本”(现仅看到近人章钰的过录本)、彭元瑞校抄本(称“彭本”)及抱经楼卢氏抄本(称“卢本”),这些版本大致和影库本相同。1925年嘉业堂刊本(称“刘本”)则以“卢本”为底本,并据“殿本”作了大量校补,但体例杂芜。“百衲本”即根据“刘本”加以影印。1975年中华书局的标点本则以“影库本”为底本,用“殿本”、“刘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参校,并适当吸收了邵晋涵的批校及孔荭谷、彭元瑞等人的校勘成果,对史文辑录所据和注文引用的史料出处,除根据原书通行本进行必要的校勘外,还参校了残宋本《册府元龟》影印底样、复旦大学旧藏抄本《五代会要》,周星诒过录的顾广圻校《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及《永乐大典》残卷胶卷及照片,成为比较完备的本子。

旧五代史

纪传体正史。北宋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等修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为别欧阳修《五代史记》改名。全书一百五十卷.有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编撰方法以五个朝代断代为书,各书分为本纪、列传两部分,记叙较详,对十国史事,分载于《世袭》、《僭伪》两列传中,记载较略。本书主要依据五代各朝实录和宋人范质所撰《五代通录》,故纪传事实详细。欧阳修《五代史记》出后,旧史逐渐散佚,今本为清邵晋涵据《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辑录而成,虽经删改,但大体仍薛氏之旧,为研究五代中国史重要资料。今人陈垣撰《旧五代史辑本发覆》,指出今本纂改情况。

旧五代史

一百五十卷,目录 二卷。宋薛居正等奉敕撰。《旧五代史》原称《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修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四月至七年闰十月,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同修。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编撰的时候,北宋王朝建立不久,统一战争还在进行,故北宋王朝仍面临着巩固和发展统一的重大任务。为此宋太祖赵匡胤十分重视阅读、编撰历史书籍,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利于巩固宋王朝的统一。主持这一工作的薛居正(912—981)是后唐进士,后晋、后汉、后周时历官至刑部侍郎。宋初任门下侍郎平章事、司空等职时,能“修正文事以副上意”,“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他负责编撰的《旧五代史》,基本上体现了宋初统治者的立场和政治要求,也提出了不少进步的历史观点。在取材方面,基本上取材于五代时人所修的各种实录,而且参加编撰的人大都亲身经历过五代的历史场面,见闻较近,因此记事首尾完备,也保存了比较丰富的原始资料。相反,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删去了许多应当保留的重要史料,因此两者可以相互补充。但《旧五代史》也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材料芜杂,概括力差,观点不统一等。另外,有些论述,完全违反历史事实,表明编撰者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北宋时期,《新五代史》刊行后,两史并行,后旧史渐废。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规定“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到了元代,《旧五代史》就逐渐不行于世。清乾隆中开四库馆时,未能找到原本。馆臣邵晋涵等就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排纂,再用《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等书引用的《旧五代史》材料作补充,大致恢复了原来面貌的十分之七八。同时还从其他史籍、类书、宋人说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数十种典籍中辑录了有关的资料,作为考异附注,与今辑本《旧五代史》正文相互补充印证,在不少方面丰富了原本的内容。今辑本《旧五代史》作为《四库全书》之一,于乾隆四十年(1775)编成缮写进呈,标明原文辑录出处、补充和考证史实的注文附在有关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订则另附黄色粘签。1921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简称“影库本”)。后来又有乾隆四十九年 (1784) 缮写的文津阁 《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刊本(简称“殿本”),补充史实的注文仍附于正文之下,文字、史实考订则作为“考证”附于卷末,文字颇有改动,内容也有不少增删,并删去了辑文的出处。现存的《旧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据殿本翻印的。此外,还有乾隆时期孔荭谷的校抄本(简称“孔本”,现仅看到章钰过录本)、彭元瑞校抄本(简称“彭本”)及抱经楼卢氏抄本 (简称“卢本”),它们都以保存辑文出处为贵,内容大致和影库本相同。其中孔本是根据较早的辑录稿本抄写的,未改的清朝忌讳字较多,并保存了后来编定本删去的数十条注文。至于1925年的嘉业堂刊本 (简称“刘本”),则以卢本为底本,再根据殿本作了大量校补,体例比较杂。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 《旧五代史》,就是根据刘本影印的。

《旧五代史》

以纪传体记载五代历史的史书。973年宋太祖令宰相监修。共150卷,叙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54年的历史。书中分本纪、列传、志3部分。十国中对五代称臣者,人物传各归本朝,不再分类。志分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类。该书在1207年《新五代史》立于学官后渐废。自明中叶至乾隆年间200年不行于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