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哲保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明哲保身Mingzhebaoshen儒家所崇尚的一种处世之道。原指明于事理的人能够远离祸害, 保全自己。语出《诗风·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精明;哲,智慧。认为君子靠贤明通达、知识广博,以保全其身。孔子发挥了这一思想,指出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合之则藏”的思想。《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其与之谓与?”明儒王艮还专门作《明哲保身论》。明哲保身后来转变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恶行无动于衷的贬义词。抱有这种处世哲学的人做事只顾保住个人利益,不顾原则和公共利益。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里,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列为革命队伍中自由主义的表现之一。 明哲保身古贤所崇尚的一种处世之道。原指明达事理,洞见时势的人,善于择安避危,保全自身。语出《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孔颖达疏:“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明,精明;哲,智慧。认为君子靠贤明通达、知识广博以保全其身。孔子发挥这一思想,提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后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信。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与之谓与?”晋葛洪《抱朴子·仁明》:“明哲保身,《大雅》之绝踪也。”唐白居易《杜佑致仕制》:“书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宋陆游《跋范文正公书》:“然泰伯卒弃不用,安道、守道俱陷患难,或至死不解,志士仁人至今以为叹。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宋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之三:“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明儒王艮还专门作有《明哲保身论》。清沈起凤《谐铎·烧录成名》:“君子明哲保身,而动称好辨,僇辱及之矣。”后亦指为了个人得失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处世态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