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昼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昼夜Zhouye地球向阳面为昼,背阳面为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其向阳面与背阳面不断交替,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不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在赤道上昼弧和夜弧永远相等。每年的3月21日(北半球春分日)和9月23日(北半球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弧、夜弧等长,昼夜时间等长,各为12小时。除此之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即白天和黑夜都时间不等长。自3月21日至9月23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各纬度的昼弧都大于夜弧,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周围,太阳整日不落,叫做极昼。这时是南半球的冬半年,与北半球完全相反,夜长昼短,在南极周围,太阳终日不出,叫极夜。6月22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都是极昼。而南半球的这一天是夜最长,昼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是极夜。自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北半球到处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这时正是南半球的夏半年,与北半球相反,到处是昼长夜短,在南极周围出现极昼现象。12月22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到处是极夜现象。而南半球的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内到处呈现极昼现象。 昼夜Zhouye地球为一不透明的球体,其朝阳的一面形成白昼,背阳的一面形成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传,使地面产生了昼夜不断更替的现象,其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周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而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渐向西推移。地球自转一周,昼夜更替一次。由于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成23°26′的夹角,故昼夜长短是不均等和变化的。主要表现为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变化逐渐加大,到两极达到最大值。在同一时期,昼夜长短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在赤道地区,终年昼夜等长;在南北极圈(北纬66°34′和南纬66°34′)之内,会产生太阳持续24小时处在地平线之上(即极昼)和连续24小时处在地平线之下(即极夜)。但不论处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相等,为12小时。不同季节,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也不同(赤道除外)。大约在每年3月21日,即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分。其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大约到每年6月22日,即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有昼夜交替的任何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最大,覆盖北极圈(北纬66°34′)及其以北地区。其后,太阳直射点渐南移,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到大约9月23日,即秋分日,全球各地情况同春分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再度南移,北半球白昼继续缩短,黑夜继续加长,到12月23日,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全球各地情况正好与夏至日相反。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恰好与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造成的全球各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具有年周期性。太阳直射的那个半球,昼长夜短。不被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更替产生的主要地理效果是引起气温的日变化。白天气温增高,夜晚气温下降。由于地球自转周期较短,故白天增温与夜间降温不致过于剧烈,地表具备了有机物生长的基本温度条件,从而使自然界的生物得以繁衍。同时,温度的日变化,也带来自然现象和过程的日变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