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服饰习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服饰习俗fushi xisu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庶人以深衣(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为吉服的记载。《诗经·秦风·无衣》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豳风》又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证明既短且劣的襦衣(也即褐衣)是当时劳动人民的基本服饰。秦统一六国,以十月为岁首,服色尚黑。一般朝贺祭祀时穿黑色礼服,封禅时穿白色衣服,赐赏百官母妻的,皆为五彩夹缬罗裙之类。西汉初年,汉高祖仍以黑色大冠为祭服,崇尚宽襦大裳。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改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汉成帝时规定以青色为民间服色。东汉时,普通男女仍穿襦裤或襦裙,短上衣,与下身分开。当时裆裤等胡服开始介入朝野,曲裾袍渐被淘汰。南北朝时,周边胡族迁入境内,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裤褶开始广为流行。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裤管。背心由军装中的裲裆甲演变而来,成为人们穿用的坎肩。从咸阳国际机场发掘的北周贵族墓葬中,可以看出来自少数民族的革带,对汉族服饰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隋代民间妇女多穿青裙,外出要戴幂罗,罩住面部(中亚国家妇女至今有此习尚)。其时士卒服黄色。唐代把赧黄规定为皇帝专用服色。唐中叶流行帔帛(即披在肩背上的一条长长的围巾),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可以看到。盛唐以后,穿半臂的绘画形象逐渐减少。宋代裙子幅摆多为六幅、八幅。纹饰或作彩绘,或作染缬。青、绿色裙为老妇或农妇所穿。妇女裤装开始有裆,但仍不外露。宋代以后民间服饰向灰褐色系发展。凤冠霞帔是妇女的命服,清代满族服装渐次流行。清初袍衫尚长,顺治末短至膝盖,后又加长。甲午后,中式袍衫越来越紧瘦,北方人流行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且有系腰带习俗,所谓“三单不如一棉,三棉不如腰中一缠”,至今在农村老年人中仍有流行。晚清至民初服饰,所用布料多为家织土布,颜色有染靛蓝、藏青色(用涝池淤泥和一种名叫口袋叶的草汁染成)等。民国时期以穿对襟上衣和套裤为时髦,女衣习惯在襟边和袖头镶边。妇女在家,要用围裙做护衫,出门要穿上裙子。男子不管老幼,均有系长腰带取暖的习惯。贫穷人家,也穿套裤。立领式中山装在公务人员、青年学生中流行。传统的抿裆裤改为前后各两片组成,侧缝上端均有直袋,前后腰有折裥,以前裆裤为开门。其规制夏用白色,其他季节用黑色。境内城乡至今仍有存在。棉袄清末无领,民初先兴高领,竟有两寸以上者,以窄、细、长为美,不久又兴低领,以宽、大、短为贵。抗日战争时期,城市青年多穿士林蓝、安定蓝、蓝灰等颜色的服装,女青年也偶有穿用。此外,还有穿工人服、两用衫、夹克衫的。上世纪50年代,兴穿蓝色、蓝灰色的干部服、列宁服和棉大衣。文化大革命中,流行不戴标志的黄军服,城乡青年上山下乡,也有佩戴“为人民服务”像章和毛泽东像章,以及红袖章军服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服饰渐趋多元化,喇叭式、直筒服递相竞美。后以蓄长发、穿牛仔裤为时尚,西式服装及皮鞋逐渐成为城乡人们的主要服饰,中山服、中式袍衫退居次要地位。本世纪初,城市流行休闲服,学生多穿运动服,特种行业有大盖帽为代表的各色制服,青年人服式更加绚丽多彩,款式多样。

服饰习俗

是消费生活习俗之一。服饰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的智慧创造,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它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服饰。服饰在世世代代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目,它们又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俗风貌。影响服饰习俗的因素很多: 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工艺、样式等不同构成形成不同的服饰风貌。一般国家都有自己的官方服制; 此外,还有实用的、观赏的、礼仪的、信仰的习俗惯制等。

服饰习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