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54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江西盱江人,小地主家庭出身。晚年任太学助教,太学说书,海门主簿,一生仕途不利,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他尖锐批判传统贵义贱利思想,认为“人非利不生”,“利用厚生,为政之本”,应该以利广道,不应该反对言利。他指出,土地兼并造成“贫者欲耕而或无地,富者有地而或乞人”,是民穷国贫的主要原因。他提出“平土”主张,实行每户百亩的井田原则,以解决土地占有上的贫富不均。他认为中小地主及一般富商是“自养之民”,国家应该保护他们的利益,实行“安富”政策。他主张抑末,驱多余的工商业者务农,但不否定工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并主张在茶法和盐政中利用商人的自由运销代替封建官府的专卖制度。财政上主张“简役而轻赋,节用以求足。”李觏的经济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要求。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军南城 (今江西境内盱江边)人,因曾创建盱江书院,亦称盱江先生,北宋思想家。曾任太学助教、直讲。他的主要著作是《李觏集》(亦称《盱江文集》),他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主张社会变革。在人口思想方面:其一,“生民之道食为大”。主张大力增殖农业人口,他坚持农业既是人口生存衣食之根本,亦是国富足用之源。提出应把农业生产放在治国理民的首位,要大力发展农业。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人口,限制工商人口,限制释老、巫卜、冗吏、倡优游食之人口,减除“冗食”者,以及“禁巧伪”、“复朴素”、“尽地力”、“辟田垦”,并提出“平土之法” (《李觏集·平土书)》。企图通过“均田”达到人无遗力,地无遗利,人给家足的目的。所以他说: “生民之道食为天,有国者未始不闻此论也”(《李觏集·平土书》),“人所以为人,足食也;国所以为国,足用也”(《李觏集·国用书》)。其二,主张行“厚民”之策。李觏继承了前人的民本思想,提倡“为民立君”,反对“为君养民”,面对当时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严重问题,提出了“民心可畏”的命题。他从安定人口,安社会秩序出发,主张实行制止奢侈、抑制兼并,量入为出,轻徭薄赋、节用而爱人等“厚民”政策,并警告统治者,若一味诛求,则必引起人民反抗。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南城(今属江西)人。创盱江书院,以授业为生,人称盱江先生。主元气一元论,提出“权者,反常者”、“性必有习”、“人非利不生”等命题。非难佛道鬼神之论,指斥贵义贱利之说。著作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参见“经济”中的“李觏”。 李觏十分重视当时现实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生产,提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做到“人无遗力,地无遗利,一手一足无不耕,一步一亩无不稼”,注意解决土地问题,主张“限人占田,各有顷数,不得过制。”为增加农业劳动力,主张驱过多的工商业者和“不在四民之列”的“冗者”如和尚、道士等归农。对黄金白银在商品流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谷物价格变动对社会各阶级集团的影响等方面也有论述。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汇文集》)。参见“哲学”中的“李觏”。 李觏1009—1059北宋思想家。字泰伯。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因南城在旴江边,又创旴江书院,故世称旴江先生。少时家贫,勤奋好学。两试不第。平生以著书讲学为业,弟子甚众。先为太学助教、直讲,后又任太学说书、通州海门县主簿等职。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旴江集》)39卷。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李觏集》。其伦理思想主要集中在《礼论》、《潜书》、《广潜书》、《安民策》和《庆历民言》等篇中。李觏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他认为,人因“受命于天”而“超然异于群生”,又因具有伦理道德,故能自贵于世间万物(见《删定易图序论》六)。人性有上智、中人和下愚三品。其中,上智是不学而能的圣人,下愚虽学而不能,只具人之体而已。中人则可分三等:学而得其本者,成为贤人,与圣人同;学而失其本者,为迷惑之人,守于中人的地位;兀然而不学者,为固陋,与下愚之人同。故而人“性之品三,而人之类五”(《礼论》第四)。李觏肯定人的情欲的自然合理性。认为“利者,人之所欲”(《易论》第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内治》第四),即便圣人也不例外,从而为其先验主义的人性理论罩上了一层自然主义的色彩,同时也构成了其人性理论的内在矛盾。这是李觏作为庶族地主阶级思想和政治代表的二重性品格在理论上的反映。李觏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其“礼”论。他赋予“礼”以实在的物质生活内容。认为“礼”是法的总纲、总名,是“顺人之性欲而为之节文者”(《礼论》第一),它是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礼”是乐、刑、政、仁、义、智、信七者之本,而此七者皆“礼”之别名和体现。这就把“礼”推广到了行政、法律、道德、艺术等社会生活领域。李觏十分崇“礼”。说“礼”是“人道之准,世教之主”(《礼论》第一),强调合理适宜、节制有度,反对无节无度。他主张礼有等级之别,但也反对儒家“礼不下庶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庶人丧祭皆有其礼”(《礼论》第六)。其“礼”论主要代表了庶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李觏反对儒家“贵义贱利”的道义论价值观,提出了“利欲可言”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杂文·原文》)、“食不足,心不常”(《平土书序》),礼义与利欲是相统一的。并警告统治者不能利欲无度,而要与民同利欲。他注重功利,但主张“循公而灭私”(《上富舍人书》)。既反对脱离一定利益内容的空泛虚伪的道义,也排斥唯利无义、极端自私的功利。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人以善立,善以教成。国君要治民、安民,除了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运用政治法律的手段之外,还必须实行教化,以教人成善,使家有孝子、国得忠臣。在北宋中期学术思想日益空浮、理学思想日趋兴盛的情况下,其思想颇具批判锋芒和战斗力量。首开有宋一代功利主义学说的先河,尤其为陈亮、叶适在王霸义利问题上对朱熹的观点提供了思想武器。 李觏李觏1009——1059字泰伯。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自称“南城小民”。又因南城在盱江边,因其创建盱江书院,故也称盱江先生。少年家贫,两次应试不中,居乡里教学为业,从者常数百人。仁宗皇佑初(1049)经范仲淹推荐为太学助教,后擢直讲,召为海门主簿,太学说书。李觏是北宋具有独立见解的思想家,俊辩能文,文中多以载道,对某些儒家传统思想,往往提出非议。他极力推崇韩愈,主张一切文章都要有“兴国家,靖民生”的作用。(《上李舍人书》)。其散文大多是论、策、书、表等,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被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如《潜书》、《广潜书》、《礼论》、《庆历民言》、《富国》、《安民》、《强兵》等,反映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方面的主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著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