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剧楚剧,旧称“西路花鼓”、“黄孝花鼓”。1926年改用现名。它是大约在一百多年前,在鄂东流行的“哦呵腔”的基础上,融合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逐渐形成的。 楚剧湖北省普及范围最广的剧种之一,已有百余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在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竹马、高跷等民间歌舞及鄂东“哦呵腔”基础上发展而成,故名西路花鼓、黄孝花鼓。起初采用人声帮腔,锣鼓伴奏。1902年进入武汉后,受汉剧、京剧的影响,音乐渐趋丰富,至1923年改为丝弦伴奏。1926年正式改称楚剧。角色有正旦、花旦、小旦、老旦、窑旦、小生、老生、丑脸、花脸等。唱腔主要有板腔、小调、高腔三大类。伴奏乐器文场以京胡、二胡、三弦为主;武场有板、鼓、钹、大、小锣、马锣等。传统剧目300多个,其中《葛麻》、《百日缘》、《吴天寿观书》、《泼粥》等,深为民间所熟悉和欢迎。 楚剧旧名“西路花鼓”。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北。在黄陂、孝感一带的民间歌舞及鄂东“哦呵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成。1912年前后入武汉,受到京剧、汉剧等影响。1926年在汉口定名。 楚剧戏曲剧种。旧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始称“楚剧”。由鄂东流行的“哦呵腔”融合黄陂、孝感民间歌舞竹马、高跷等发展而成,流行已有100多年。早期多为生、旦、丑3个角色的“三小戏”,演出形式简单,“一唱众和”伴以锣鼓,后受汉剧、京剧影响,以胡琴伴奏代替人声接唱。楚剧唱腔分作板腔、小调、高腔3类,板腔中的“迓腔”为楚剧主要声腔,迓腔有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等。小调有[卖棉纱]、[十绣调]、[纽丝调]等曲调。高腔1949年才经发掘用于楚剧,有[宜春令]、[山坡羊]等常用曲牌。伴奏乐器有京胡、三弦等,打击乐有板鼓、马锣等。楚剧有《葛麻》等传统戏120多个,有《贾书记卖鱼》等现代戏10余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