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汗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汗简文字学著作。七卷。宋郭忠恕(生平见《佩觿》条)撰。此书系一古文字汇编,以《说文解字》及《魏正始石经》之古文字为基础,又集录宋所见之古文字体编撰而成。书名《汗简》,标明古文渊源为古代“书简”文字。正编四卷,前有《引用书目录》一卷,后有《叙略》、《目录》各一卷。《汗简》征引之古书或碑刻凡七十一种:古文《尚书》、古《周易》、古《周礼》、古《春秋》、古《月令》、古《孝经》、古《论语》、古《乐章》、古《毛诗》、《石经》、古《尔雅》、《说文》、《史书》、古《老子》、《史记》、《义云章》、《庄子》、林罕《集字》、郭显卿《字指》、裴光远《集缀》、王存乂《切韵》、赵琬璋《字略》、李尚隐《集略》、义云《切韵》、卫宏《字说》、张揖《集古文》、王维《画记》、古《礼记》、朱育《集奇字》、孙强《集字》、徐邈《集古文》、苏文昌《奇字集》、颜黄门《说字》、《证俗古文》、李彤《集字》、庾俨《字说》、周才《字录》、《开元文字》、淮南王《上升记》、《牧子文》、《杨氏阡铭》、《杨大夫碑》、张廷珪《剑铭》、《樊先生碑》、《碧落文》、《天台碑》、《孔子题吴季札墓文字》、《华岳碑》、《汉贝丘长碑》、《豫让文》、《王庶子碑》、《荀邕碑》、《王先生诔》、《滑州赵氏石额》、《古虞卿碑》、《𣡡林序文》、《烟萝颂》、《茅君别传文》、《陈逸人碑》、郭知玄《字略》、《济南碑文》、《无锡县名》、《马日䃅集》、《群书古文》、《弥勒像碑》、《山海经》、《陵歊台铭》、《演说文》、《银床颂》、《凤栖记》、《玄德观碑》。这些材料存于今者,不及二十分之一;且经清人考证,其中有些可能为异名重出。其所引《说文》,与今二徐本《说文》有一定差异,所引《石经》与出土《正始石经》残字亦略有不同。所录古文字,依《说文》部首编排,始“一”终“亥”,以形隶字,大体每字一体。字头用古体,释文用楷体,每字下皆注出处。 汗简(宋)郭忠恕编。3卷。此书是一部古文(通行于金文之后、小篆之前的一种字体)字典,收录71家古书中的古文、籀文,依《说文》部次排列,每字下先列楷体,再注反切或出处,有的只有反切。书后有目录。此书对研究汉字形体演变很有参考价值。今较流行的校注本,是清郑珍的《汗简笺正》,8卷,辨证、注释比较详细,以小字注于郭氏原文之后。今存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雅书局刻本。 汗简其中 《汉简》三卷,《目录》《叙略》一卷。宋郭忠恕 (?—977)撰。忠恕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 (今属河南)人。历仕五代,入宋官国子监主簿,因批评时政被贬谪。工书画,精小学,除汇编是书外,著《佩觿》三卷。是书为古文字汇编,征引典籍《古文尚书》、《古周易》、《古周礼》等以及碑铭七十一种,按《说文》分部隶字,一一加以注释。《四库提要》 云:“且所征七十一家,存于今者不及二十分之一,后来谈古文者辗转援据,大抵从此书相贩鬻,则忠恕所编实为诸书之根底,尤未可忘所自来矣。”所录古文,虽和甲骨文、金文多不相合,但与近代出土的《三体石经》等战国文字多相符合,所以《汗简》对于研究古文字是很有价值的。是书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有清汪启淑刻本、汪立名一隅草堂本、《四部丛刊续编》本。清郑珍撰《汗简笺正》八卷,《广雅书局丛书》遂与《汗简》合刊之。 汗简(宋)郭忠恕撰,李零、刘新光整理。中华书局1983年12月影印出版。影印本系据《四部丛刊》冯舒本影印。3卷。征引71家古书中的古文、文,依《说文》分部。每字之下,先列楷体,再注反切或出处,后列各家古文、文形体。书末附“汗简注阙字表”、“汗简脱释字表”和“汗简古文四声韵通检表”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