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洋务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洋务派洋务初称夷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太平军,巩固其统治,在“求强”、“求富”的幌子下兴办“洋务事业”,并依靠外国侵略者的支持,购买外国枪炮、轮船,创办军事工业和学堂。同时围绕军事工业,又兴办了民用性的工矿、纺织、航运、铁路、电讯等企业。在洋务活动中,洋务派分别结成不同势力集团,在中央有以洋务派创始人奕訢、崇厚为代表的满族洋务派集团,在地方有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系集团,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左系湘军集团,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集团。中日甲午战争后,又形成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势力集团。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就是中外反动派进一步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的过程。但它所办的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活动逐渐解体,资产阶级改良派兴起。 洋务派清末统治阶级中标榜“自强求富”,从事洋务活动的封建官僚集团。主要代表有奕訢为首的满洲权贵势力集团,曾国藩、左宗棠为首的湘系集团和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等。主张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以挽救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至90年代,开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派亦逐渐解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