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9 清1644—1911满族建立的政权。1616年女真族(满族前身)贵族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沈阳,1636年其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统一全国。疆域辽阔,东到大海、包括台湾及其所属岛屿,西到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南起南海诸岛,北迄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西南到西藏、广西、云南,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帝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从1644年清兵入关至1911年,传10帝,历268年。 (孟宪刚) 清 世 系 表 清Qing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朝。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州部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继立之后,于崇祯九年(1636)改国号为清,改族号为满洲,始称皇帝。在入关前的29年中,满洲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创立了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八旗制度,攻取辽沈为根据地,击败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据有了长城线以北的广大地区。顺治元年(1644)在吴三桂的辅佐下入关,开始了满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对中国的统治。从顺治元年至道光二十年,计197年。 清朝世系表 (1616—1911) 清朝代名。由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开创。崇德元年 (公元1636年) 正式定国名为清,至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 12任皇帝,历时264年 (不含改国号前的20年)。 清朝代名。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朝。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建州部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 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皇太极继立之后,于崇祯九年(1636) 改国号为清,改族号为满洲,始称皇帝。明朝后期满洲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创立了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八旗制度,攻取辽沈为根据地,击败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据有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顺治元年 (1644) 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入关,开始了满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的统治。此后可以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历史阶段。清代前期从清兵入关到摊丁入地,即雍正元年 (1723),计79年,传袭了顺治、康熙两朝。顺治初年,实行剃发易服、圈地、逃人法等高压政策,民族矛盾上升,出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酷屠杀事件。大顺军、大西军余部与南明政权联合抗清,坚持了近40年的斗争。康熙亲政以后,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三次出兵亲征噶尔丹,抚绥了内外蒙古诸部。清初仿明制设立政府机构和建立各项制度,以内阁为中枢首脑机构,政府官员满、汉兼用,为保障满洲贵族的利益,特设满官缺。独具特色的机构有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专管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参与密勿的南书房。建立军事制度,除八旗兵外,还有绿旗兵,又称绿营兵,多时可达66万人。为了加强君权,皇帝 “自将” 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成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各旗旗主的势力削弱。圣祖玄烨裁抑议政王大臣会议。世宗胤禛设立军机处,并直接掌握这个处理军国大政的常设办事机构。经济上为了医治几十年的战乱疮痍、把故明藩王的弃地以 “更名田” 的名义分给农民,奖励开荒,治理黄河、运河、永定河,修筑浙江海塘及渠堰堤坝等水利工程,体恤民生,轻徭薄赋,并且多次蠲免赋税,到康熙六十一年 (1722) 时、全国垦田达八亿五千万亩,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康熙五十一年宣布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的户口丁数为准,将丁税固定下来。雍正元年 (1723) 又实行“摊丁入亩”,进行了赋役制度的改革,废止了人丁税。清代中期从摊丁入地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道光二十年 (1840),计118年,传袭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孜孜求治,调整了生产关系,准许处于农奴地位的旗地上的壮丁“出旗为民”,开豁属于贱民身份的世仆伴当、乐户、惰民、丐户为良,废除匠籍,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出现了 “康乾盛世”,也使明清之际中断了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得以恢复,并且在一段时期内得到缓慢的发展。清朝始终重视少数民族和边疆事务,在喀尔喀蒙古三部设旗,奠立了北部疆土。雍正中在 “苗疆” (贵州),云南之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司等地实行改土归流; 在西藏派遣驻藏大臣。乾隆中两次平定了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平息天山南北大、小和卓木的叛乱,奠立了祖国西北疆土。是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达于极盛,国内辖地,除顺天府和盛京外,还包括称为本部的18省和称为藩部的内蒙古、青海蒙古、喀尔喀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其疆域北至蒙古高原以北,南到南沙群岛,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西到葱岭。乾隆末年,土地集中现象十分严重,大小官吏贪污成风,军队士无斗志,各地人民不断起来反抗,著名的有湖南、贵州石柳邓等人领导的苗民起义,川楚白莲教起义,北方的天理教起义。清代后期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即宣统三年 (1911),计70年,传袭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有清一代是西方殖民者东来时期,在陆路上与俄国接壤,康、雍年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边界。在海路上与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国发生有限的贸易往来。后来限制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和商人的贸易活动,愈趋闭关自守。英、法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失败,更加剧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为了寻求民族的出路,各阶层的爱国志士做出了自己的抗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坚持斗争14年,势力扩及到18个省。19世纪60年代,部分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地主、官僚发起洋务运动。70年代,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民族资本开始产生与发展。光绪二十四年(1898),资产阶级改良派拥戴光绪皇帝实行 “戊戌变法”,遭到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的镇压。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皇朝的统治。清初满洲贵族为了巩固统治,提倡尊孔读经,兴学校,开特科,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同时又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清代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正是在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发展前进的。清代历295年、传袭11代,12帝。 清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苏洵 《谥法》曰: “避远不义曰清。” 郑樵《通志·谥略》把 “清”列为上谥。 清1644—1911Qing朝代名。是满族人建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州部女真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建立了金政权,史称后金。崇祯九年(1636),努尔哈赤死。子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号为满洲。占据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并迅速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他们不断袭击长城以南的汉统治地区,对明朝的统治构成巨大威胁。当时明朝国内政权不稳,内忧外患严重。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同年,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了清军,并引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定都北京,逐渐统一了全国。清朝疆域北至恰克图,南至海南岛、西沙群岛,西至葱岭,东至外兴安岭、库页岛。清朝建立后,在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中央行政机构多仿效明代,官员由满汉分授,但掌实权的都是满官。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替皇帝拟定谕旨。雍正七年(1729)设立军机处,初设时为临时的军事行政组织,后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中枢机构。但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赵翼《簷曝杂记》卷一)裁决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为扭转明代宦官乱政的局面,清政府设内务府代替了明的宦官二十四衙门,管理皇家事务。又在北京设理藩院专门管理少数民族政务,加强了中央对边区的控制。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清也沿袭明代,但在行省一级的官吏外,又设有总督和巡抚,每省设巡抚一人;每省或二省、三省设总督一人。总督、巡抚多由满人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清统治者还大兴文字狱,对人民的思想实行专制统治。在军事制度上,为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入关后顺治皇帝就“自将”八旗中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成为上三旗。清朝建立后,在经济上也迅速汉化,康熙八年(1669)在北京下诏停止圈地,又将许多荒弃废地以“更名田”的名义拨给农民耕种,大力奖励垦荒,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经过清初几十年的经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为了解决无地农民丁银负担沉重的问题,康熙五十一年,下诏“圣世滋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雍正元年(1723)又实行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废除了人丁税,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清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在清初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并超出明代的水平。明清之际一度受挫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也得以继续发展。出现了“康、雍、乾盛世”。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连续向西北用兵,镇压当地的反叛势力。康熙曾三次亲征噶尔丹;乾隆时用兵回疆,平定了大和卓木和小和卓木的叛乱,奠立了祖国的西北疆域。为了反击东北沙俄对中国的侵犯,清政府曾于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两次出兵雅克萨,给予盘踞在那里的俄军以重创,迫使沙俄在康熙二十八年与清朝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清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实行闭关自守,限制商人的贸易活动,但这并不能阻止西方殖民者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终于在道光二十年(1840),英、法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强行与中国贸易,掠夺中国的财富和劳动力,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从完整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中国历史的近代史阶段。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帝制。清朝从入关算起共历10帝,统治268年。 清朝帝系表 清清中国朝代名。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女真领袖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明崇祯九年(后金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承袭明朝封建法制和政权机构, 联合汉族地主及蒙古等族贵族,统治全国各族人民。满族贵族掌握军政大权,圈占畿辅民田,强迫汉人“投充”,剃发易服,规定旗民差别待遇, 实行民族压迫。清圣祖 (1661—1722年在位)时,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政治、经济、文化获得迅速发展,并消灭吴三桂等三藩割据势力。同时,进军青藏, 陆续肃清准噶尔部上层分子*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 藏族上层分子第巴桑结、珠尔墨特,维吾尔族上层分子布拉尼敦和霍集占 (即大小和卓木)等割据势力。在东北,联合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蒙古等民族,击败沙俄殖民势力,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国界。不久,又击败廓尔喀统治者入侵西藏,粉碎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加强祖国统一, 巩固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康熙至乾隆朝,达到极盛时期,幅员西到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帕米尔高原,北至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 东北到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到海, 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拉达克,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封建国家。清宣宗(1820—1850年在位)始,政治日益腐败。1840年(道光二十年)以后, 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 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均被打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大片领土。海疆香港、澳门、台湾、澎湖为英、葡、日本所占,东北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 西北今国界以外均为沙俄所占, 帕米尔为俄英分占,拉达克为英属克什米尔所并。1911年(清宣统三年),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中华民国。自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始,凡传十一帝,共历二百七十六年。 清清初承袭明朝制度,湖南属湖广总督和湖广布政使司,总督、布政使均驻武昌。康熙三年(1664),分湖广右布政使驻长沙,同年,移偏沅巡抚驻长沙,为湖南建省之始。雍正元年 (1723)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次年,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湖南正式成为中国本部18行省之一。省以下沿袭明府(州)、县建置,府上增设道一级,便形成道、府 (直隶州、直隶厅)、县 (散厅、散州) 的行政体制。雍正七年(1729年)置永顺府,升原岳州府属澧州为直隶州。雍正十年(1732) 升原衡州府属桂阳州为直隶州,均直隶布政使司。乾隆元年 (1736)升原辰州府属沅州为府。嘉庆二年 (1797)升原辰州府属乾州、凤凰、永绥3厅为特别行政区。嘉庆二十二年(1817)析沅州府芷江县地置晃州直隶厅。至近代,光绪二十一年 (1895),又割华容、巴陵、安乡、武陵、龙阳、沅江6县地,增设南洲直隶厅。至此,清代湖南行政区划基本固定下来。全省计分4道、9府、4直隶州、5直隶厅、67县(包括3个县级州)。4道为: 长宝道(治长沙,辖长沙、宝庆2府)、岳常澧道(治巴陵,辖岳州、常德2府及澧州直隶州、南洲直隶厅)、辰沅永靖道(治凤凰,辖辰州、沅州、永顺3府,靖州直隶州,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四直隶厅)、衡永郴桂道(治衡阳,辖衡州、永州2府,郴州、桂阳州2直隶州)。9府为: 长沙府、宝庆府、岳州府、常德府、辰州府、沅州府、永顺府、衡州府、永州府。除沅州、永顺2府为新置,其余均明代故府。4直隶州为: 澧州、靖州、郴州、桂阳州。5直隶厅为: 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南洲。所属67县中,多为明代故县,新置的有8县,即: 安福(析慈利、澧州地置,今临澧县地)、永顺 (明永顺宣使司治地改置,今永顺县地)、永定(析慈利永定卫地置,今大庸市地)、芷江(乾隆元年沅州升府,以州地置县,今芷江县和怀化市地)、龙山 (明白崖洞长官司地改置,今县地)、保靖(明保靖军民宣慰使司地改置,今县地)、桑植(明桑植安抚司地改置,今县地)、清泉 (析衡阳东南境置,今衡阳市及衡南县地)。此外,卢溪改名为泸溪; 辰溪改名为辰谿。其余57县 (州) 为: 长沙、善化、湘潭、湘阴、宁乡、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攸县、安化、茶陵州、邵阳、新化、城步、新宁、武冈州、巴陵、临湘、华容、平江、武陵、龙阳、桃源、沅江、石门、安乡、慈利、衡阳、衡山、耒阳、常宁、安仁、酃县、零陵、祁阳、东安、宁远、永明、江华、新田、道州、临武、蓝山、嘉禾、永兴、宜章、兴宁、桂阳、桂东、沅陵、溆浦、黔阳、麻阳、会同、通道、绥宁。1散厅为古丈坪厅。 清满族第一个皇帝皇太极所建王朝名号。后金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去汗号,即皇帝位,改金为大清,年号崇德。历史上金朝,曾因长期征伐汉人留下消极影响。后金继承其国号,不利统一中国,故更改国名。学术界对清号之来源亦有种种解释。如,清系金字一音之转; 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尅火,故名,等等。子福临(世祖),继其后,于顺治元年(1644) 十月迁都北京,定鼎中原,代明统治全国,一般认为是清纪元之始。道光二十年 (1840) 发生鸦片战争,亦以此年为中国的近代史之开端。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清亡。中国二千年封建帝制亦告终结。清朝自福临至溥仪,凡10帝,268年,如从建国号算起,应为11帝,凡276年。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代王朝,至康、乾鼎盛时期,中国空前统一,疆域辽阔。东北至今鄂霍次克海,囊括外兴安岭地区,东达今日本海,西至喀尔巴什湖以东;北至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 南至南海诸岛。 清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统治者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统治,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912年清帝逊位。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统治全国268年。共历12帝,入关前2个皇帝,入关后10个皇帝,共276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