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焚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焚书诗文集。明李贽(1527—1602)撰。六卷。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单名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笃吾、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出身航海世家,祖上多与海外异域交往,通外语。贽自幼不喜传注帖括,不信仙、释、道学。嘉靖间举于乡。曾官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曾潜心研究王守仁学说,师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五十四岁辞官,专力著书讲学,因对封建伪道学多有揭露,对程朱理学激烈攻击,触怒权贵,屡遭迫害而不屈。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自刎死。有《藏书》、《续藏书》、《续焚书》等。是书乃作者六十四岁时即万历十八年(1590)成书刊刻,明清两季一再禁毁,又一再刊行。约二十一万字。卷首有自序,其友焦竑序,袁中道撰《李温陵传》。正文含书答二卷,杂述二卷,读史一卷,诗一卷。末有清黄节跋,增补六篇。共收文近二百篇,诗近百首。自序称:“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故名“焚”书。其批判锋芒直指“近世学者”即道学家。如《答耿司寇》、《复周南士》、《答耿中丞》等书札,尖锐泼辣,极富战斗性;并公开以反对孔孟之道的“异端”自居。其《童心说》、《答邓石阳》等文则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而反对以“闻见道理”实即孔孟之道为心。他欣赏不受儒学羁勒的司马迁、李白、苏轼,实则提倡以反封建的市民思想指导创作。其诗文多与前后七子复古主张相违,诗虽不多,然皆不事格律雕饰,极具战斗精神。公安派受其影响较深。有明刻本,明清间贝叶山房张氏刻本,清宣统《国粹基本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点校本,一九七五年《焚书》、《续焚书》本。 焚书明代“异端”思想的代表作。又名《李氏焚书》。六卷。明李贽著。李贽(1527—1602),号卓吾(笃吾),又称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1566年为避穆宗载垕讳,改名贽。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做过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小官。五十四岁时,厌恶官场生活,任满辞官。客居于湖北黄安、麻城、武昌,山西沁水、大同等地,后迁居北京西山极乐寺。万历三十年(1602),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遭逮捕,自杀于狱中。 焚书明李贽著。共六卷。自称“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故名。以异端自居,非难正统,否定孔孟。明万历年间两次刻印,均遭焚毁。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校勘本。 《焚书》4卷。收诗歌和散文。李贽反对道学,提倡“童心”说。为文笔锋锐利,论辩翔实,个性色彩浓郁,对明末公安派有很大影响。有《李氏全书》本。《国粹丛书·第一集》本(六卷)。中华书局以此本为底本校点整理,1961年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