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牡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9 牡丹

毛莨科。落叶小灌木,高1—1.5米。树皮呈灰色,分枝粗而短。叶纸质,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常3—5裂。初夏开花,花单生于枝顶,大型,有清香。萼片绿色,花瓣有5,或重瓣,有黄、红、紫、白及桃红等色。雌蕊生于肉质花盘上,密被细毛。性喜阳光和干燥,耐寒而畏炎热。适宜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原产我国西北部,久经栽培,为著名观赏植物,有“花王”之称。现有品种三百余。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地出产最多。根皮称“牡丹皮”,或“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功能凉血清热散瘀,主治血热、吐血、鼻衄、劳热骨蒸、经闭症瘕、疮痈肿痛等症。花瓣可供食用。

牡丹mudanPaeonia suffruticosa

毛莨科,芍药属植物。灌木。株高约2米,分枝短而粗。叶2回3出复叶,长20~25厘米,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上面绿色无毛,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卵状,长4.5~6厘米,具不等的2~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总叶柄长5~11厘米,无毛。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萼片5,绿色,宽卵形,花瓣5,常为重瓣,顶端呈不规则波状。雄蕊多数。花盘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密生柔毛。蓇葖果,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6月。原产我国陕西,各地均有栽培,为著名观赏植物。根皮入药称“丹皮”,为镇痉药,能凉血散瘀。

牡丹tree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别名富贵花、木芍药、鼠姑、鹿韭。芍药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被尊为“百花之王”。染色体数2n=2x, 3x=10,15。
起源、演化及栽培简史 牡丹最早为药用植物。魏·吴普《神农本草经》云:“牡丹味辛寒,…生山谷。”另据甘肃武威柏树乡东汉早期圹墓医简中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可见至少在东汉早期已经知道了牡丹的药用价值,至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南朝谢灵运称:“永嘉(今浙江温州)水间竹际多牡丹。”唐代刘禹锡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当是牡丹绘入画卷的最早记载。由此可知南北朝时牡丹已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牡丹观赏栽培的历史约有1500年。又据宋代余仁中本《顾虎头画列女传》中,描绘了庭院栽植的木芍药(即牡丹)。顾虎头是东晋画家顾恺之(344~405)。这样,将牡丹的观赏栽培始期又提早100多年。
隋代牡丹观赏品种形成。隋炀帝建西苑,“易州(今河北易县)进二十箱牡丹。”当时已有‘幙红’、‘鞓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凤桥’等品种。
唐代牡丹的观赏栽培日益繁盛,成为皇宫御苑的珍贵名花。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骊山,建有牡丹园,“植花万本,色样各不同。”以后渐次扩展栽培于达官贵人的花园和寺庙中,当时牡丹还是稀少珍贵的花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人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一时牡丹风靡长安,“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这时已经出现重瓣品种,有白、黄、红、粉、紫、枟诸色。在物候、移栽、延长花期、培育新品种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栽培地域渐次从长安扩展至洛阳、杭州及东北牡丹江一带(古渤海国)等地。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移到洛阳。养花、赏花成为民间风尚,天王院栽有牡丹数十万本,每到开花时节“张幙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仕女绝烟火游之。”形成庞大的花会和花市。栽培渐趋普遍,已知用嫁接法繁殖苗木和固定新变异,培育新品种。从而新品种不断涌现,欧阳修曾惊呼:“四十年间花百变!”牡丹专谱专著陆续问世。欧阳修《洛阳牡丹记》(1034),列举洛阳牡丹著名品种24个,并记述了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习俗和经验。对牡丹的分布、品种变异和育种途径,花型演进趋势以及牡丹栽培技艺都作了简要的深刻的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牡丹专著,对中国花卉学、品种学和栽培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后周师厚在《洛阳花木记》和《洛阳牡丹记》(1082)中记载牡丹品种109个。北宋末年,陈州(今河南淮宁)牡丹继之而起。张邦基《陈州牡丹记》(1111~1117)云:“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然未若陈州之盛且多也。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及至南宋,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陆游《天彭牡丹谱》(1178)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元代牡丹发展处于低潮,但仍极受人们珍爱。
明代牡丹栽培中心移至亳州(安徽亳县),薛风翔撰《亳州牡丹史》(1617),分类列举了271个品种,记述了140多个品种的花色和形态特征。并从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科学地总结了栽培经验。同时,曹州(今山东菏泽)牡丹也有初步发展。清代栽培中心逐渐移到曹州,余鹏年《曹州牡丹谱》(1792)记叙牡丹品种56个。1911年赵世学《新编曹州牡丹谱》记载曹州牡丹品种240个。明清两代北京牡丹也渐繁盛。当中原牡丹盛行时,甘肃临夏、临洮、兰州一带,牡丹栽培迅速发展,形成独具当地特色的紫斑牡丹品种群。
中国牡丹早在唐代就传到日本,现日本约有300个品种。1656年传到欧洲,荷兰、英国、法国陆续引种,20世纪初传到美国。各国相继用中国牡丹品种和紫牡丹、黄牡丹杂交,育成一批色彩和性状优异的新品种。尤以法国(于20世纪初)和美国,育成一批黄色品种,弥足珍贵。
形态特征 株高1~3m,茎粗脆易折,灰褐色,当年生枝较光滑,黄褐色。叶互生,2回三出羽状复叶,具长柄,顶生小叶多呈广卵形,端3~5裂,基部全缘,表面绿色,背面淡灰绿色。花单生枝顶,花径10~30cm,萼片5,绿色,宿存。野生种多为单瓣,经栽培选育产生复瓣、重瓣乃至台阁花(两花或更多花相叠合形成一朵花)品种。花色有黄、白、粉、红、紫、绿、雪青及复色等变化。蓇葖果,成熟时开裂,种子黑褐色,千粒重250~300g。花期4~5月,果熟期8月。牡丹根系强大,肉质,粗而长,分枝少,须根也少。
变种、类型、品种 中国培育牡丹园艺品种的年代最早,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牡丹品种约为800个以上。根据株形、芽形、分枝、叶形、花色、花期和花型的不同,有多种分类。
按株形分类 ❶直立型:枝开展角度小,向上直伸,通常节间长,生长势强;
❷开张型:枝条开展角度大,向四周伸展,株幅大于株高,生长势较弱;
❸半开张型:介乎以上二者之间。
按芽形分类 ❶圆尖型;
❷狭尖型;
❸鹰嘴型;
❹露嘴型。
按分枝习性分类 ❶单枝型:当年生枝节间长,仅基部形成1~3个混合芽,芽以上的一年生枝当年枯死,这类品种植株高大。
❷丛枝型:当年生枝节间短,新芽多,发枝力强,这类品种植株较矮。
按叶形分类 可分大型圆叶、大型长叶、中型叶、小型圆叶和小型长叶五类。
按花色分类 通常分为黄、白、红、粉、紫、黑、蓝、绿和复色,还有浓淡深浅的不同。实际上没有纯黑色、纯蓝色和纯黄色的品种,所谓黑色只是深紫色或黑紫色;所谓蓝色只是雪青色、淡粉紫色;所谓黄色只是淡黄色。
按花期分类(以北京为例) ❶早花品种:4月下旬~5月初开花;
❷中花品种:5月上旬~5月中旬开花;
❸晚花品种:5月中旬~5月下旬开花;
❹秋冬花品种:一些品种有二次开花的习性,在春天开花后,秋天或冬天可再次自然开花。
按花型分类 分为系、类、组、型4级。
根据野生原种不同可分为4系,即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和紫牡丹系。
根据品种花部基本构造不同分为:单花类和台阁花类。
根据品种花部演进方式和顺序不同分为:千层组和楼子组。
根据品种花部演进程度不同分为各种花型。具体分类方案为:❶单花类。a.千层组: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b.楼子组:金蕊型、托桂型、金环型、皇冠型、绣球型。
❷台阁花类。a.千层组:初生台阁型。b.楼子组:彩瓣台阁型、分层台阁型、球花台阁型。
产地与分布 牡丹原产中国,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清代汪灏《广群芳谱》载:牡丹“生汉中、剑南。”“今丹、青、越、滁、和州山中皆有。”指陕西、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山中,当时都有野生牡丹分布。
中国牡丹品种按栽培分布可划分为:❶中原牡丹品种群:主要集中于菏泽、洛阳、北京、西安等地。是中国牡丹品种的主体,栽培历史最久,品种数量最多。以矮牡丹(P.suffruticosa var.spontanea)等为主要野生原种,兼有洋山牡丹(P.ostii)、紫斑牡丹(P.rockii)的血统;
❷西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在临夏、临洮、兰州等地,品种较多,以紫斑牡丹为主要野生原种;
❸西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于彭州(四川)、丽江(云南)等地,野生原种待查;
❹江南牡丹品种群:主要分布在安徽铜陵、宁国等地,主要野生原种为洋山牡丹。
中国除海南外,各地都有牡丹的露地栽培。但以中原地区栽培最盛。山东菏泽、河南洛阳是中国牡丹生产栽培、游览观赏的中心。
习性 喜温凉高燥,忌炎热低湿环境。较耐寒,可耐近-30℃的低温。耐干燥,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处即能正常生长。喜光,稍耐阴,避去强烈直射光对生长、开花和延长花期有利。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于低湿处栽植。宜中性土壤,稍酸、稍碱土壤亦能生长。寿命长,可达百年至数百年。幼年生长缓慢,3年生以后生长速度加快,4~5年生开花。开花繁盛期可延续25~30年,40年后生长衰弱进入老年期,开花稀少,需要及时更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约2月上中旬~3月中旬芽萌动;3月中下旬~4月上旬展叶;4月中下旬~5月中旬开花。6月~10月花芽分化(单瓣品种),重瓣品种,终止时间依品种而异。10月下旬~11月中旬叶枯落,进入休眠。一年生枝,只基部叶腋有芽的部分木质化,上部无芽部分于秋冬逐渐枯死,此即所谓“牡丹长一尺退八寸。”牡丹的开花期,各地不同,以北京为例:3月上中旬萌芽显蕾;4月上旬抽茎展叶;4月中旬花蕾膨大;4月下旬~5月中旬开花。从萌芽到开花所需积温630~732℃。春天气温稳定在3.6~5℃时,芽开始萌动,16~18℃是开花适温,26~28℃是花芽分化适温。种子有上胚轴休眠习性,种子秋播,当年只能长根,苗不出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1~10℃,60~90天)才能打破休眠,在春天发芽出苗。
繁殖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种、扦插和压条繁殖。近年正研究组织培养法生产试管苗以加快繁殖。
嫁接以芍药根或牡丹根为砧木,用于珍贵品种的繁殖,以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嫁接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栽培 牡丹具粗长的肉质根,应选土层深厚、地势高敞、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之处栽植。忌连作。栽植适期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
为促使牡丹生长健壮、株形丰满、开花繁丽,常进行如下管理措施:❶浇水。牡丹虽耐旱,但在干旱季节,仍需供应水分。春季要充分浇水,供应生长、开花需要;夏季多雨,可不浇水,要注意雨后排水,勿使受涝;秋季适当控制浇水,以免引起“秋发”。
❷施肥。牡丹喜肥,一年至少施用3次。“花肥”,即春天结合浇“返青水”施入,宜用速效肥,促使花大;“芽肥”,于花后追施,以补充开花的营养消耗和为花芽分化供应充足养分,除氮肥外可增加磷钾肥供应;“冬肥”,是在冬天结合浇冻水进行,也可干施。目的是补充土壤肥分,利于植株安全越冬。
❸中耕除草。从春天起,及时松土除草。
❹整形修剪。栽培2~3年后,依品种、树龄和应用目的,对生长势旺、发枝力强的品种,可留3~5枝;对生长势弱、发枝力差的品种,只剪除细弱枝,保留强枝。树龄大的植株,可多留枝干。对观赏用植株,留枝可少些,应尽量去掉基部的萌生枝,以尽快形成美观的株形;繁殖用的母株,则萌生枝可适当多留些,以提高繁殖系数。
❺摘芽。为使植株开花美而大,保持枝条健壮,按植株大小,确定开花数,选留一定数量的饱满的花芽。一般5~6年生,可留3~5个花芽,余者摘除。新栽的植株,第二年不使开花,待春天萌芽后,去除全部花蕾。
催延花期 当花芽分化基本完成后,加以特殊的栽培措施,可使其在元旦、春节、“十一”、“五一”、“七一”等节日开花。应用最多的是为春节观花而作的促成栽培。此法已在菏泽、洛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广为应用。方法如下:选容易开花、花早、花大、色艳、生长旺盛和受人喜爱的品种,如‘胡红’、‘赵粉’、‘洛阳红’、‘朱砂垒’等,5~6年生的健壮植株,于春节前50~60天起苗,尽量少伤根系,放空气流通处阴干十余天,待根软而芽蔫时栽于径40cm,深约60cm的花盆中,盆土用砂壤土。浇透水,每天3次向植株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经3~4天,花芽膨起。置于8~9℃处5~6天,然后加温至10~11℃,经常喷水,每天追施稀薄液肥1次,逐渐加大浓度。枝叶生长、花蕾膨大,在春节前10天左右,升温至18~25℃,每天加光4小时,喷水3~4次,追肥1次,保持空气湿润,春节即可开花。
育种 牡丹育种的主要方向有:❶丰富早花和晚花品种,延长群体花期;
❷耐湿热品种,使牡丹栽培继续南移;
❸盆栽品种,要求花多,株矮;
❹切花品种,要求一年生枝长,花形整齐;
❺特异花色品种,如纯黄、金黄、橙红、深绿、黑紫、纯蓝等色;
❻抗病虫、抗污染品种。以上各类品种,要逐渐分别育出花色齐全的品种系列,便于现代化商品化生产。
育种途径:❶人工杂交。从国内外有目的的引入特异品种。如美国的黄牡丹、紫牡丹为亲本的品种群;法国育出的以黄牡丹为主要亲本的黄色品种;甘肃的以紫斑牡丹为亲本的品种群;日本的优异栽培品种等。进行人工杂交,定向选育。也可引种各种野生牡丹与栽培品种杂交,选育新品种。
❷芽变选种。
❸辐射育种。用射线照射,诱发变异。
❹天然杂交实生苗选育。
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主要有:褐斑病(Cercopsoavariicolor),又名叶斑病,叶上生褐色或黑褐色斑,有黑色轮纹。防治方法:剪除被害处烧掉,喷布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代森锌500倍液,加展着剂。冬季用7~10倍石硫合剂喷茎干。红斑病(Cladosporium paeoni-ae)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有淡褐色轮纹。多雨和潮湿季节发病较多。防治方法:扫除病叶烧掉。其余防治方法同褐斑病。锈病(Cronartium flaccidum)叶片退绿,叶背生黄色孢子堆。后期病叶上生柱状毛发物。病菌中间寄主是桧柏、黑松、红松、山芍药、凤仙花等。牡丹圃地附近不可栽培上述植物。防治方法同褐斑病。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4月下旬叶片、叶柄和茎上发生圆形紫褐色斑点,为害严重时大半叶面枯黑。防治方法:剪除被害部分烧掉;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500倍液效果良好。菌核病(Sclerotiniasclerotiotum)又名茎腐病,近地面茎腐烂,出现白色絮状物,叶上生灰白色斑,病斑部发生黑色鼠粪状菌核。防治方法:拔除病株烧掉,进行土壤消毒。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为真菌性病害,发病在根颈处和根部,变黑腐败。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发现病株立即烧掉。
常见虫害主要有:根瘤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幼虫刺激牡丹须根,形成虫瘿,使须根末端坏死,地上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防治方法:用0.1%克线灵浸根30分钟;用呋喃丹30g/m2或涕灭威40g/m2均可。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蛴螬(金龟子幼虫)、地老虎(Agrotis ypsilon)皆害根、茎,造成缺苗。可用氧化乐果或敌敌畏乳油500~800倍液浇灌根部,杀死幼虫,也可人工捕捉。天牛(Xylotrechus spp.)以幼虫和成虫为害枝干。可人工捕捉成虫。发现枝干上虫孔,可向孔中注入80%敌敌畏,或40%氧化乐果100~200倍液,然后用泥封住虫孔。
园林应用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花大色艳,在城市各类的绿地中广泛应用。可在公园和风景区中重要部位建立牡丹专类园,可在古典园林或居民院落中筑花台种植。在园林绿地中自然式的孤植、丛植或片植,效果皆佳。用牡丹布置花境、花带,给道路镶上彩色的花边,如洛阳市区的主要分车带上就大量的栽植了牡丹。盆栽观赏,应用灵活方便,用催延花期的手段,可四季开放。牡丹也可作切花生产。此外,牡丹根皮可入药,花瓣可以酿酒。
芍药属牡丹组野生种全部原产中国。主要有:矮牡丹,株高约1.2m,小叶15枚,近圆形或卵形,花白色,基部具淡紫晕。本种为中原牡丹的主要野生原种。洋山牡丹(P.ostii),株高约2.5m,1年生枝长,小叶15枚,狭卵状披针形。花白色,基部有淡紫红色晕,花丝与花盘皆暗紫红色。分布于河南、湖南、甘肃、陕西等省。是江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野生原种。紫斑牡丹(P.rockii)株高可达2.5m,小叶达19枚,花白色,花瓣基部具黑紫色斑。主要分布于秦岭山脉。为西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野生原种。四川牡丹(P.decomposi-ta)高1~1.5m,花淡紫至粉红色。分布于四川马尔康地区。紫牡丹(P.delavayi)株高约1.5m,二回三出复叶,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花2~3朵,红色至红紫色。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黄牡丹(P.lutea)株高1~1.5m,2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再3~5裂,小裂片披针形,枝端着花1~3朵。花瓣黄色,瓣基深紫红色。分布于云南、四川西南部、西藏东南部。大花黄牡丹(P.lutea var.ludlowii )植株高大,可达2.5m,花黄色,心皮1~2个。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藏布峡谷一带是培育黄色牡丹品种的理想亲本。

牡丹Mudan

毛莨科。落叶灌木,高1—2米。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长达10厘米,3裂,无毛。花大,单生枝顶,直径12—20厘米;萼片5,绿色;花瓣5,常为重瓣,白色、红紫色或黄色;雄蕊多数;心皮5,离生。蓇葖果,密生褐黄色毛。原产我国,著名观赏植物,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人民在二干多年前就已认识牡丹, 种牡丹以河南洛阳和山东荷泽最有名,欧阳修著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以及明代王象晋的 《群芳谱》记载了牡丹约200个品种。现在牡丹品种不下千个。牡丹除观赏外,根皮称丹皮可入药,有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的功效。洛阳等很多城市选牡丹为市花。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双子叶植物。芍药科(过去列入毛茛科)。多年生的观赏小灌木。冬天落叶。一般高约1~2米,老树可高达3米。单花生长在枝端,较大,千姿百态,直径有10~30厘米,颜色极为鲜艳,有红色、粉红色、玫瑰色、紫色、墨紫色、黄色、白色和豆绿色的,还有1朵花有2种不同颜色的,十分奇特。花瓣多数是重瓣或半重瓣的,香味袭人。牡丹原产陕西省,栽培观赏已有1500年以上。有“国色天香”、“国花”的美誉。品种已有300个以上,以洛阳栽培品种较多。现今山东菏泽的牡丹品种可与洛阳的牡丹品种齐名中外。去掉牡丹根中的中心,制成中药“丹皮”,有镇痛、降压等功能。自古把牡丹视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美满幸福的象征。性喜干旱怕阴湿,冬季移入室内,最适于在0~10℃越冬。家庭栽植牡丹最好选用中等植株为宜,便于早日现花。花谢后,应及时整形修剪,保证来年现蕾开花。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锈病、叶斑病、紫纹病、白绢病和炭疽病等,可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喷雾;虫害较少,比较严重的为蛴螬,经常咬食根茎部,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撒于土表,再翻入土水毒杀。

牡丹terr peony

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毛茛科,芍药属。原产中国秦岭和大巴山区,栽培历史悠久,现各地广为栽培,尤以河南洛阳、山东菏泽最盛。落叶灌木。枝条从地面丛生而出,节部和叶痕明显。肉质直根系。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先端三裂。花大型,单生于一年生枝顶,花瓣5或为重瓣,有红、黄、白、粉、紫、雪青、暗红等多种花色。 蓇葖果卵形,密生黄褐色毛。2n=10。耐寒、耐旱,忌炎热多湿,喜背风,半阴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不耐水涝。分株、嫁接、播种繁殖。因种子有上胚轴休眠现象,采后应即播种,移植宜在秋季,嫁接多用芍药做砧木。著名的古老品种有姚黄、御黄衣、酒醉杨妃、文公红、状元红、胭脂红、锦袍红、魏紫、墨葵等。

牡丹

牡丹

落叶小灌木,高1—2米。直根肥大,外表棕灰色,有香气。叶卵圆形或披针形。花大,单一,顶生,多为红、紫红、白等色。全疆平原地区有少量栽培。具有清热凉血、散瘀的功能。药用根皮,主治热病吐衄、发斑、阴虚潮热、经闭腹痛、慢性盲肠炎等病症。可观赏。

牡丹

甘肃中南部林区及子午岭有野生分布,野生种为紫斑牡丹。另在文县见有四川牡丹分布。甘肃亦为牡丹重要产区, 且系由紫斑牡丹经长期栽培演化而来,老品种有百余个,新培育品种亦有200余个,被称为甘肃紫斑牡丹品种群,在国内名居第二。其植株高大,抗寒性强,生长健壮,花香浓郁,宜作庭园绿化及切花栽培。全省有半数以上县市有牡丹栽培。主产区为兰州、临洮、临夏、榆中、陇西等地。

牡丹

毛茛科芍药属落叶灌木。又名洛阳花、木芍花。原产于中国。中国10大名花之一,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大约在8世纪传入日本,1787年传入英国。中国有460多个栽培品种,分单瓣、重瓣和台阁3类,12个型。株高0.5~2 m,分枝短而粗。叶常为二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 cm,3裂至中部,叶面绿色,下面淡绿。小叶柄长1.2~3 cm。侧生小叶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 cm,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花单生枝顶,花瓣5~10片,花冠直径15~25 cm。花瓣5或为重瓣,花色白,粉红、紫红、玫瑰红色等。心皮5,稀更多。花期4~5月,果期8~9月。芍药属约31种,分布北温带,中国产16种。供观赏的除本种外,还有卵叶牡丹;凤丹牡丹,又称叶牡丹;矮牡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等,这些种类如紫斑牡丹、矮牡丹等都选出有优良栽培品种。多数种类根皮药用,有镇痛、止痛、冷血、散瘀功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