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国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0 王国维1877—1927古文字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古文字学方面成就宏富。他自1914年开始治甲骨刻辞,先后考释出当时所得甲骨文单字总数的十之二三。又首创以甲骨刻辞资料证史的方法,后演变为利用文献典籍和地下发掘材料相互印证以考证古史的“二重证据法”。他首开甲骨缀合先例,并与罗振玉一起发现、确证了甲骨文的合书,为甲骨文研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结合青铜器实物对金文进行考释研究,立论精审;在简牍、石经等方面也均有创获。其小学及史迹考证文章结集为《观堂集林》和《观堂别集》。所著尚有《殷墟书契考》、《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两周金石文韵读》等。 184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词人。博学多才,有多方面的成就。在文学研究方面,著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对美学、文艺理论有重要贡献。其创作以词为长,自视甚高,尝言:“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者。”作品讲究意境,工于锤炼,刻画生动,功力深厚。词集有《观堂长短句》、《苕华词》 (一作 《人间词》)。 158 王国维1877—1927史学家。字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早年入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1901年主办《农报》,并任《教育世界》主编。次年赴日留学,进入东京物理学校,后因病回国。辛亥革命后进行史学研究,曾任北京大学、清华研究院教授、清宫南书房行走等。他是以甲骨文、金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创者。他在罗振玉等人的基础上,对甲骨文、金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古文字、古器物、汉魏碑刻、敦煌文献等进行了大量的考据、考证,并以此为基础,在商周史、汉唐史、西北史、蒙古史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其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注重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巨大。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有《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后将其著述编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某些考证文章编成《观堂集林》。1927年,在北京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100 王国维1877—1927学者,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一生“为学三变”,早年醉心西学,钻研哲学;后转而研究艺术;晚年“尽弃前学专攻经史”。哲学上受康德、叔本华、尼采影响颇深。在认识论上强调先天直观经验,他推崇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反对程朱超自然理学观,认为“所谓理者,不过理性、理由二义,而二者皆主观上之物也。”“意志为吾人之本质,因之以推论世界万物之本质矣。”并赞扬王阳明“物理不外吾心”观点,因袭了自孟子到王阳明及自康德到叔本华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偏爱道家超功利美学思想,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其美学思想核心是“境界说”。自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矣。”他还揭示艺术中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夫美术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在方法论上强调实证精神。历史观上接受了卢梭社会契约论及叔本华生存意志论,把国家起源归于人之生存欲望。他还宣扬英雄拯救时危的思想。著作有《论性》、《释理》、《红楼梦评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原命》、《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43种。译有德国海甫定 《心理学》等。 222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戏曲史家。生平著述甚丰。有关戏曲者计有《宋元戏曲考》1卷、《唐宋大曲考》1卷、《戏曲考源》1卷、《古剧脚色考》1卷、《优语录》1卷、《录鬼簿校注》2卷、《录曲余读》1卷、《曲录》6卷。王国维首创对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研究,认为元杂剧“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以《宋元戏曲史》一书填补了中国文化史的空白。其重要性在于:❶揭示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兴盛和发展过程; 王国维1877—1927Wang Guowei近代学者、词人。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自幼受传统封建教育,16岁考取秀才,后放弃举业,受康、梁改良思想和维新运动影响,学习新学,研究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著作。1903年起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课程,并致力于文学研究,有《静安文集》。1906年起开始专力于宋词、元曲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从事考古及古文字研究。晚年相继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27年6月投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而死。王国维是近代在哲学、教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以史学研究成就最高。文学研究吸收西方的方法和理论,有一系列重要著作。《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论及作者对文学的基本理解。《红楼梦评论》第一次从美学角度探究《红楼梦》,是红学史上一篇重要专著。《宋元戏曲考》等戏曲方面的论著,阐述了作者关于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评论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发表于1908年,熔中西美学于一炉,以“境界说”为中心,独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对后人影响很大。王国维有词不及百首,讲究意境,具有哲学意味,内容多抒发其愁苦,悲观的情怀。著作编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 王国维美学上提出“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境界说”等。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形式”,是主观欲念的体现。把美分为“优美”、“壮美”、“古雅”三类。把诗歌的审美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是人的精力发泄方式之一,是一种消遣或治疗人生痛苦的药剂。艺术美的创造是“天才”的活动,其审美价值决定于天才的大小。他以创造出具有“真景物,真感情”的总体艺术形象的境界为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的尺度。倡导美育。著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等。参见“历史”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受康德、尼采等学说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始,任学部图书局编译,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辛亥革命后,携家东渡日本。专治古史、古器物、古文字、音韵学,尤精于甲骨、金文和汉简的考释。所著《殷卜辞中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影响颇大。1923年夏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兼考西北史地与蒙古史料。1927年夏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他重视小说戏曲史的文学地位,开戏曲史研究之风。主张以地下史料验正文献资料。学识广博,生平著作62种,多汇集于《观堂集林》、《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之中。参见“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近代思想家。哲学上推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以康德哲学为本,强调先天经验直观,认为时空、因果律等都是先天预定的;又借叔本华学说,认为理性、理皆为主观之物,人的本性就是欲望,欲与生活、痛苦三者为一。认为人是极端自私利己的,生活本身就是痛苦。参见“文学”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见“历史”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近代学者。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有《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观堂长短句》等。于小说、戏曲、词的研究颇多贡献。其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为“境界”说。所作词往复幽咽,动摇人心,独具风格。参见“美学”、“历史”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1913年后,从事甲骨文及考古学研究,于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详加考释。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及蒙古史料的研究整理工作。生平著作共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42种,某些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参见“美学”、“历史学”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近代杰出学者。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未中举。1898年到上海,在改良派报纸《时务报》任书记、校对。同年6月,入罗振玉主办的上海东文学社学习。1901年,留学于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翌年,因病辍学回国。先后在上海、南通、苏州等地任教,并致力于哲学、文学的研究。1911年12月随罗振玉赴日本京都,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汉简。1916年回国,1922年任北京大学导师。1925年任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小学等科。王国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前期比较同情资产阶级改良派,后期则变为封建主义保皇派。他的学术成就很卓越,以史学研究成果为最,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周制度论》和《观堂集林》等。运用甲骨文资料,参订文献记载,创获极大,突破了传统的封建史学,故而对史学界的影响很大。他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著作研究颇深,于文学理论方面,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发生过重要的启蒙作用。其文学创作,也别具特色。重要著作有:《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等多种学术著作。《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专著。《人间词话》是其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1927年,在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著有《观堂集林》等。他的“境界说”对我国后来的文学理论影响较大。在《宋元戏曲考》中,他说:“写情则泌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在《人间词话》中,他还要求作者“写真景物,真感情。”这就是说抒情作品应该写“泌人心脾”的真感情;叙事写景的作品应该“在人耳目”,毫无娇柔妆束之态;人物表现应该性格化;“述事则如其口出”,即形象鲜明生动、情景交融,富有强烈的感梁力。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境界”,才能达到艺术上的“不隔”,“隔”就无所谓“境界”了。这样他就引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模糊,感情晦涩“如雾里看花”是为“隔”;反之,如果“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所以,他反对多用僻典,生涩字词或专事雕饰。在创作方法上,他认为“境界”又“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他以“造境”和“写境”来区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用理想与写实来区分文学史上两大流派,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也是世界文学的普遍规律。他还认识到,写实和理想两派是紧密相连的。写实派虽以直接描摹“自然之物”为主,但当他在选取描写对象时就包括了理想的成份;理想派虽以创造“虚构之境”为主、但“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也就是说,任何创造,其根底仍然不能不是现实生活。这一见解是精辟的。由此,他认为,作者“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就是要求作者要深入“宇宙人生”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体验,以便“写之”;另一方面,又要求作者不要被它所局限,还要“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它。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此外,他还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不能纯然摆脱个人的得失之情,侧重情浓缩于景,情感色彩强烈、执着;后者则彻底地消除了个人功利之念,纯客观地观察事物,侧重景浓缩于情,情感色彩淡泊,超然。这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作为一切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一般地说是不可能不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也就不可能真正存在所谓“无我之境”。这反映了他唯心主义艺术观的倾向。 王国维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浙江省海宁市人。1877年12月3日出生。青年时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1898年赴上海,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哲学、文学等新学。曾留学日本,归国后1903年起先后担任通州和苏州师范学堂心理学、伦理学教习。幼入私学,15岁入州学,曾2次应乡试,皆落第,后到上海,在康有为、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任书记、校对,从此接受西方文化。1906年随罗振玉入北京,次年在学部任职。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12月避居日本京都,开始致力于经史、古文字研究。1916年回国,在上海英国人哈同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任教授。1922年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导师。1925年受聘为清华研究院教授。较早介绍西方哲学、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第一个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多方面发展的完人。1927年6月2日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王国维在语言文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以甲骨文最为突出。此外,在金文研究、音韵学、训诂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殷虚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1917)、《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1917),《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1914),《王忠悫公遗著》(罗福颐辑,1932年上虞罗氏石印本);《观堂集林》(1921),另有考释金文的论文10余篇,均收入《观堂集林》。著述丰富,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又名《宋元戏曲考》)、《曲录》等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42种,其余文章已汇编为《观堂集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