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瑟古代丝类弹拨乐器。《世本》云: “庖羲作,五十弦。”相传太帝使素女鼓50弦瑟,哀不自胜,乃破为25弦。弦各有柱,可上下移动,以定声之清浊高下。琴有徽无柱,瑟有柱无徽,形虽似琴,却非同器。瑟的历史久远,《诗·唐风·山有枢》:“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中,用瑟伴奏唱歌。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伴奏相和歌的常用乐器,隋唐时用于*清乐。据文献记载,其规格有大小两种。隋唐以后,民间不传,只用于宫廷雅乐。多用整木制成,面稍隆起,中空,嵌有底板,首端置有三个短岳山和四个系弦枘(rui),另有木制瑟柱,弦数22—25根不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有瑟。 瑟中国古代弦乐器。古有八音,瑟为其一,属于丝类。其器似筝,头宽尾窄,瑟面呈弧圆形凸出,中间高,两头低,底平而有支架。古时多用槐、桑、桐、梓之木制作。瑟体通长八尺一寸,宽一尺八寸。上安二十五弦,弦各有柱,可移动以定声音之高低。弦又有粗细之不同,除当中一弦为黄色外,两边各十二弦,均为红色,并按十二律之音定调,用于演奏。古时又有一种二十三弦之瑟,称为“雅瑟”,常用之弦只有十九根,后世失传。在演奏时,瑟多与琴、笙等乐器相配合,古诗云: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即指此。 瑟古代弹拨乐器。《诗经》 中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句子,《仪礼》记载: 乡饮酒礼中,用瑟伴奏歌唱,证明它的产生与流行最迟在战国早期。目前所见实物,最早的是1935年在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的楚瑟,因破残,只知此瑟为木结构,有23根弦; 最完整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汉瑟,其主体为木结构,长116厘米,宽39.5厘米,面板略作拱形,体下为底板,底板两端有共鸣窗 (称“首越”、“尾越”),瑟头部为首岳,尾部有外、中、内三条尾岳。25根用四股素丝搓成的弦,分别系在四个木柱上。瑟的演奏法已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鼓瑟木俑仅提供了演奏姿势。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楚瑟,也是25根弦,比长沙汉瑟稍长略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