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电子数据交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通过电脑联网而实现的、用以交换按协议格式制作的有条理数据 (如购货订单、发票、送货通知单等商务文件) 的网络系统。利用EDI从事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节省时间,改善服务,并促进政府机构办事流程的简化和增加其透明度。因此,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时代,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入计算机技术,摒弃落后的手工操作及繁琐的文牍,实现贸易无纸化,已是大势所趋。目前EDI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使用,而在亚洲,类似的区域性交易网络也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来。如新加坡的Trade Net、台湾的TradeVan、韩国的KT Net、香港的贸易通(Trade link)、马来西亚的Data Net以及中国的CHINAEDI。这些网络的目标都是通过审批和支付程序的电子化,加速物资的流通。处理的内容通常包括进出口申报和审批、产地来源证和其他国际贸易文件。1998年1月27日,澳葡政府成立EDI工作小组,由经济司司长薛凯丝亲任组长,专门负责澳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根据该小组的计划,澳门拟采用UN/DEIFACT(联合国行政、商业和运输电子数据交换标准),作为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标准。整个EDI的计划将分三个阶段实施:(1)采用EDI办理从出口商接受订单到与出口许可证有关的手续,涉及的部门包括经济司、水警稽查队、统计暨普查司和出口商(主要是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公司); (2)出口商将采用EDI,传递已获批准的出口申请至承运商,供其作出适当的出口安排;(3)采用EDI处理与出口有关的银行业务,例如支付政府征收的产地来源证手续费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