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疖jie

化脓菌所致的毛囊与毛囊周围炎。初起为红色丘疹或结节,中心贯穿毛发,自觉疼痛,数日后形成脓点,发展为脓栓,脓栓排出后流出脓血,逐渐愈合消肿。炎症明显时可出现附近淋巴结肿大。好发于面、臀等处。疖肿大不宜任意挤压,挤压鼻唇部疖易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疖的治疗主要用抗菌素,复方新诺明或中药小败毒膏、连翘败毒丸等,外用碘酊或鱼石脂软膏。脓肿形成可切开排脓。

疖boil

发生于皮肤浅表, 形小而根浅的急性化脓性病证。见《刘涓子鬼遗方》。马属动物常见, 其他家畜次之。常发于四肢、胸腹、腰部及臀部。多因夏秋气候炎热或在强烈的日光下曝晒, 感受暑毒;或因天气闷热, 汗出不畅, 失于洗刷, 致使内热不能外泄, 暑热湿蕴蒸皮肤, 出现疹块, 揩桩擦墙, 破伤感染毒邪; 或因内郁湿热, 外感风邪, 蕴阻于皮肤; 或因家畜皮肤被粪尿浸渍, 污秽不洁; 或因昆虫叮咬所致。初期证见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呈现黄豆大小散在性结节, 根脚很浅, 范围局限, 有轻微的红肿热痛及瘙痒: 病至中期肿势渐增, 小如蚕豆, 大如鸽蛋,疼痛加剧, 继而疖疮中央渐软化, 皮肤变薄变软; 后期自行破溃, 流出黄白色或暗红色脓液,此时肿消痛减,不久即愈, 故有疖无大小, 出脓就好之说。若湿热毒甚者, 常伴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若因湿热风邪相搏而成者, 伴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一般不需内治,若因暑热毒所致,治宜清暑化湿解毒。选用清暑汤(《外科真诠》:连翘、天花粉、赤芍药、甘草、滑石、车前、金银花、泽泻)灌服。若大便秘结, 加大黄、芒硝; 小便短赤, 加茯苓、生苡仁; 热毒甚者, 加黄连、黄芩、山栀。若因湿热风邪相搏而成者,治宜祛风清热利湿。选用防风通圣散灌服。若结肿不溃者, 选用神效托里散(《和剂局方》:黄芪、忍冬叶、当归、炙甘草)灌服。此外,初期红肿, 选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或用青黛散,以麻油调敷患处。若脓成可切开排脓引流,切忌用手挤压, 以免毒邪扩散发生变证。若疮破溃流脓, 可掺九一丹。

中医病名。又名“热疖”。是指皮肤上红、肿、热、痛、根浅的小结节。多由毒热内蕴,或外触暑热而发。临床特点为结节初起较硬,圆形,肿势局限,色红,热痛,根浅,易消易溃,出脓即愈。治疗应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本病属于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及一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引起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散到皮下组织,好发于头、面、颈及背部。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体表各部称疖病。局部具有红、肿、痛及隆起的小结节,脓栓穿破,排出脓液,炎症消退而愈。治疗采用局部热敷,给予抗生素,增加营养,注意皮肤清洁,禁忌挤压,以免感染扩散。


病名。指发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以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色红灼热,疼痛,及出脓即愈为特点。疖随处可生,发于酷暑的又称“暑疖”、“热疖”,发于头皮,致头皮窜空者称为“蝼蛄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者称为“疖病”。多因感受暑毒,痱子抓破染毒,或嗜食肥甘辛辣,胃肠积热,或消渴,肾虚致阴虚内热,染毒而发。内治宜清热解毒;外治初期箍毒消肿,成脓切开引流,后期化腐生肌。

疖furuncle

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组织,产生的一种体表急性化脓性感染。多个疖同时发生称为疖病。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皮肤被粪尿污染,维生素缺乏症等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初期可见温热而剧痛的圆形小硬结节,其后周围炎性肿胀明显,病灶中央出现有波动的小脓肿。破溃排脓,局部形成小溃疡,终以瘢痕而愈。治疗必须局部与全身疗法并重;消除新疖发生因素和防止致病菌的自由扩散。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