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百衲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百衲衣bǎinàyī省称“衲衣”“衲”。也称“百衲袍”。衲,一作“纳”。僧衣。即袈裟。百衲,形容补缀之多。按戒律规定,僧尼衣服应用人们遗弃的破碎衣片缝纳而成,故称。道士也有用者。流传到民间,演变为用彩色布片缝制而成的衣服。唐宋以来,妇女多爱穿着。因所用布料色彩交错,形似水田。故又称“水田衣”。也有为小孩做“百衲衣”者,求其百家保护之意。亦泛指补缀甚多的破旧衣服。《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巧裁缝,能绣补,刺成盘龙须甘雨。个个能装百衲衣,师兄收取天宫女。”宋陆游《怀昔》诗:“朝冠挂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我吃的是千家饭化半瓢,我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似这等粗衣淡饭且淹消。”《西游记》第二十五回:“那大仙按落云头,摇身一变,变作个行脚全真,你道他怎生模样:穿一领百衲袍,系一条吕公绦……三耳草鞋登脚下,九阳巾子把头包。”清闵小艮《清规玄妙·外集》:“有等髼头丫髻,或清风绣头箬,或身穿百衲衣。” 百衲衣佛教僧人服装称谓。亦称“衲衣”,按戒律规定,僧尼衣服应用人们遗弃的破碎衣片缝衲而成,故而得名。又称“五衲衣”,即其来源有五种,《十诵律》说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人亡后将衣施僧)、死人衣、粪扫衣。佛教认为穿此种衣有十种好处,即在粗衣数、少所求索、随意可坐、随意可卧、浣濯易、少虫坏、染易、难坏、更不余衣、不失求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