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眼镜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眼镜蛇yan jingsheNaja maja atra

脊椎动物,爬行纲,眼镜蛇科。毒蛇。体长约70~140厘米,全身分头、躯干和尾3部。头和躯干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颈部。躯干部和尾部之间以尿殖肛孔为界。头部扁平,椭圆形,黑褐色。上下眼睑愈合成1片透明薄膜,覆盖于眼球的外方。躯干部细长,背鳞光滑无棱,斜行排列,腹鳞宽,单行覆瓦状排列,一般为黑褐色,有黄白色环纹15个,头后背面有1对白边黑心的眼镜状斑纹。尾部细圆,雌体较短,约有体长的1/8~1/7,雄体较长,约为体长的1/6~1/5。多生活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的丘陵地带及平原也有,捕食鳝、蛙、蟾蜍、其他蛇类和小鸟、鼠类等。毒牙一般1对,长约4~6. 5毫米,前面有沟,沟的上端有1小孔,为毒液流入孔,牙尖处有毒液流出孔。毒液具有神经性毒,毒性极强。另有副毒牙5对。发怒时,前半身竖起,头后背面扁平扩展,眼镜状斑纹更加明显,并“呼呼”作声,有时喷射毒液,俗称“膨颈蛇”。卵生,每年6~8月产卵。我国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均有分布。眼镜蛇是蛇类中进化较高、结构典型的蛇。毒液可供药用,肉可食用。


图295 眼镜蛇

眼镜蛇cobra

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几种毒蛇的统称。分布于非洲(大部分种类)及亚洲温带地区。俗称饭铲头、扁头风、膨颈蛇。分布于中国的有两种:印度眼镜蛇(Naja naja)长1~2 m、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也见于中国南方,体长3.6~5.6 m。眼镜蛇头椭圆形,头颈区分不明显。背鳞23~21(19)~15行,尾下鳞全为双行。体色及花纹变异甚大。一般头及体背为黑褐色;颈部膨扁时,背面易见有眼镜状白色的斑纹;躯干背部常具黄白色窄纹,幼蛇尤为明显;腹面黄白或淡褐色。性凶猛,激怒时,体前半部竖起,颈部膨扁,“呼呼”作声。毒牙为前沟牙,含神经毒及血循毒,毒性强。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捕食鳝、蛙、蛇、蜥蜴、鸟、鼠等。6~8月产卵。眼镜蛇与灰鼠蛇、金环蛇一起浸制“三蛇酒”,供药用。

眼镜蛇

眼镜蛇

蛇目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1种。有剧毒。中国眼镜蛇有2个亚种:舟山亚种和孟加拉亚种。舟山亚种背鳞颈部21~27行,腹鳞162~182枚,颈背具眼镜样斑纹。产于广东、贵州等10个省。孟加拉亚种,背鳞颈部26~29行,腹鳞182~196枚,全长1~2m。头部椭圆形,颊鳞0,第4与第5枚下唇鳞之间靠唇缘外常有1枚小鳞。颈部腹面有1黑色点斑和1黑横带。头椭圆形,颈部可膨扁,尾较长,约占全体长的1/7。自体中部至尾末端有5~14个白色横纹。栖于山间盆地中的缓坡及平地上,冬眠时有群聚现象,5~6条或几十条在一起。蛇毒系混合毒,每次咬物的排毒干重可达80~200μg。卵生,6~8月产卵,每产10~18枚,经50d左右孵出小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6: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