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礼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礼记

又称《小戴礼》、《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文集。西汉戴圣编。四十九篇,后订为十二卷。圣字次君,梁(今属河南商丘)人。戴德之侄,后仓弟子。世称小戴,为今文礼“小戴学”的开创者。其书本为解释、补充秦汉以前儒家治礼的传习资料,亦有古代故事。初,汉代流行两种辑本,一为戴德辑本,八十五篇,称《大戴礼记》;其侄戴圣从中精选出四十九篇,即《小戴礼记》。东汉郑玄为之作注,独立成书,简称《礼记》。至唐孔颖达取郑注作《礼记正义》尊之为经。《礼记》资料多取材于周秦古书,为研究古代社会文物制度、社会理想、儒家学说之重要资料。其中主要篇章如《王制》记爵、赐田、朝聘、学校、养老诸制;《月令》记四时气候、与生产、习俗的关系;《礼运》记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大传》记尊祖之义和大宗、小宗的宗法制度;《学记》记学校制度和教学方法;《乐记》记音乐原理;《大学》、《中庸》讲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儒行》记儒者之衣食住行等礼仪、教养,全面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故《礼记》一书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以为德治之本,共影响远远超过《周礼》和《仪礼》。亦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必读古籍。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郑注孔疏本。宋卫湜《礼记集说》、清杭世骏《续卫氏礼记集说》、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书,皆可参考,一九三七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有《礼记引得》,可供检阅。今人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可参考,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182 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战国至西汉初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西汉初刘向编定《礼记》130篇。戴德删其重,选定85篇,称《大戴礼记》。戴圣又选定49篇,称《小戴礼记》。本书内容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在政治上既保存了许多先秦政治典章制度的内容,又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观点融汇在对典章制度的记述和评论中,其中《大学》、《中庸》2篇被列入《四书》中,成为理学政治哲学的重要渊源。本书注释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167 礼记

儒家经典,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为战国至西汉初儒家礼仪著作选编。西汉初,刘向编定130篇,后经戴德删为85篇,称《大戴礼记》,其侄戴圣又从中选定49篇,称《小戴礼记》,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文物典章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如《王制》记爵、赐田、朝聘、学校、养老诸制。《月令》记四时气候与相应措施。《礼运》记大同、小康之说。《大传》记尊祖之义和大宗、小宗之别。《学记》记学校制度和教学方法。《中庸》记中庸学说。《表记》记孔子论修养,儒行记儒者衣食起居和品德修养。《大学》记三纲领八条目之说。书中对古代制度多有理想化成分和推度之辞。主要注释有东汉郑玄之《礼记注》、唐孔颖达之《礼记正义》、清朱彬之 《礼记训纂》、孙希旦之 《礼记集解》等。


158 礼记

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汉代戴德、戴圣编辑,作者不可考。从思想倾向上看,多是孔子门人72弟子及其后学的作品。他们从不同角度修正和发展了儒家的理论,构成从孔子死后到汉初儒家思想的重要环节。其中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礼记》liji

战国秦汉间讲礼文章、资料的汇编。各篇写作时间不一,主要出自战国儒者之手,秦汉间亦有所增益。相传西汉戴德将当时流行的百余篇此类文章选录85篇,名为《大戴礼记》,今已残缺。其后戴圣又选49篇,为《小戴礼记》,但它在流传中有所散失和增窜,已非戴圣之书原貌。东汉末年,郑玄曾为此书作注,遂使其独立成书,为今本《礼记》。
《礼记》记叙了古代各种礼制及礼意,内容涉及秦汉前的社会、风习、道德诸方面,是研究古代社会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唐代以后,此书被列为儒家经典。
《礼记》中有些文章颇富文采,在散文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檀弓》篇文学性较强,全篇由七、八十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短小凝练,意旨深厚,叙事则曲折腾挪,针线细密,写人则神情宛肖,恣态横生,历来受人称道。如《苛政猛于虎》、《曾子易箦》、《杜蒉扬觯》、《不食嗟来之食》等著名故事都出自此篇。此外,《礼运》篇讲述儒家的社会理想,提出了大同之世和小康之治的蓝图,行文也雍容弘肆;《学记》是教育学专论,《乐记》是音乐专论,分别阐明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和艺术观点;《大学》与《中庸》两篇阐述儒家的伦理思想,宋代以后即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本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礼记

战国秦汉间讲礼文章、资料的汇编。各篇写作时间不一,主要出自于战国儒者之手,秦汉间亦有所增益。相传西汉戴德将当时流行的百余篇此类文章选录八十五篇,名为《大戴礼记》,今已残缺。其后戴圣又选四十九篇,为《小戴礼记》,但它在流传中有所散失和增窜,已非戴圣之书原貌。东汉末年,郑玄曾为此书作注,遂使其独立成书,为今本《礼记》。此书记叙了古代各种礼制礼意,内容涉及秦汉前的社会、风习、道德诸方面,是研究古代社会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唐代以后,此书被列为儒家经典。书中有些文章颇富文采,在散文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中《檀弓》篇文学性较强,全篇由七八十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短小凝练,意旨深厚,叙事则曲折腾挪,针线细密,写人则神情宛肖,姿态横生,历来被人称道。如《苛政猛于虎》、《不食嗟来之食》 等著名故事都出自此篇。此外,《礼运》篇讲述儒家的社会理想,提出了大同之世和小唐之治的蓝图,行文也雍容弘肆。《学记》 是教育学专论,《乐记》是音乐专论,分别阐述了一些有价值的教育和艺术观点。《大学》与《中庸》两篇阐述儒家的伦理思想,宋代以后即与 《论语》、《孟子》 并列,称为 《四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礼记

亦称《小戴礼》,汉戴圣所记。内中“檀弓”、“仲夏月令”、“内则”诸篇,记述一些古代烹调、酿酒、造曲和腌制食品等技法,是研究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内则”中介绍“周八珍”的烹调方法,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食谱。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战国时至西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西汉时,刘向编定《礼记》一百三十篇。西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即简称《礼记》,有四十九篇。内容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学记》、《中庸》、《大学》等,大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为研究中国古代礼制、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戴圣,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官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时称“小戴”。
《礼记》主要记录了汉初及汉以前社会的宗法思想及其制度。其内容分两大类:一、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礼记·曲礼》、《礼记·礼运》等篇从礼的一般理论的角度,强调了“礼”的社会功用,“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此篇还记述了春秋前后贵族饮食、起居、丧葬等各种礼制的“细节”。《礼运》从论“大同”和“小康”之治入手,对儒家理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提出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治,是进入“大同”之前的低级阶段。“大同”思想对后人如洪秀全、孙中山等都有很大影响,康有为通过写《礼运注》阐发进化论观点,以作维新改良的理论依据。
《学记》篇杂记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及时、长善救失等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它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乐记》主要阐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美感、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等,是中国较早的音乐论著。《乐记》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对音乐的社会作用、乐和礼的关系,《乐记》作了详尽的论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王制》、《月令》、《檀弓》、《祭义》、《投壶》、《儒行》、《冠义》、《昏仪》等篇较详细地描写了各种儒家生活、礼仪的细节和礼乐制度。
各代均有注释本,主要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宋卫湜的《礼记集说》、清朱彬的《礼记训纂》和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等。

礼记

书名。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三礼”之一。起初《礼记》不是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中。《汉书·艺文志》 “六艺略” 礼类中记载:“《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 《礼记》就是后来从这131篇中分立出来的。西汉时《礼记》就有两种本子,一是戴德编纂的85篇本,后称《大戴礼记》或《大戴礼》; 一是戴圣编纂的49篇本,后称《小戴礼记》或《礼记》。东汉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流传渐广,其地位也随之提高。《大戴礼记》 由于不受重视,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46篇,现仅存39篇传世。今通行的是戴圣的49篇本《礼记》。该书主要是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所谓“记”,本意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从内容上看,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细枝末节,而且详尽论述了各种礼典的意义和礼义精神。《礼记》的注本主要有: 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已收于 《十三经注疏》。此外还有宋卫湜《礼记集说》、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大戴礼记》的主要注本有: 北周卢辨《大戴礼记注》、清孔广森 《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礼记》Liji

儒家经典之一。西汉礼学家戴圣选编的一部礼学资料书,又称《小戴礼记》。凡49篇。原系对《仪礼》经文进行解释和补充的参考资料,是战国、秦汉之际孔门后学累世相传所积累。西汉礼学家传授《仪礼》时,各自选辑一些“记”作为辅助资料。汉代流传两个本子, 一为戴德辑本, 选85篇, 为 《大戴礼》;一为戴圣辑本,选49篇,即《小戴礼记》。东汉末年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使之独立成书,简称《礼记》。唐代立为经。内容丰富而庞杂,或专记某项礼节、或专题阐释《仪礼》、或着重记载日常礼节、或着重记载孔子言论,宣传和发挥孔孟的“仁爱之道”等等。如《王制》、《礼运》等篇阐述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构想。《大学》、《中庸》讲修身作人的准则。《礼记》各篇的作者及成文年代多不可考,各篇的思想不统一,全书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礼记》比较全面系统地宣扬儒家的礼治主义,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其影响远远超过《周礼》和《仪礼》,是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社会状况的必读书。《四部丛刊》初编收录。唐代孔颖达有《礼记正义》,清代孙希旦有《礼记集解》。

礼记

又称“大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述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计四十九篇。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状况、文物制度、儒家思想有参考价值,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西汉,是先秦至汉初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主要收集了记述和讨论礼制、礼仪的文章,各篇的作者及成文年代多不可考。现在流传下来的《礼记》有两个本子,即戴德辑录的选本,称《大戴礼记》和戴圣辑录的选本,称《小戴礼记》,后来一般所说的《礼记》是《小戴礼记》,凡49篇,收在《十三经》内。《礼记》的成书,是汉王朝统治者吸取秦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重视制礼作乐,重新表彰儒家这一统治策略的结果。《礼记》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些篇记载了西周以来贵族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规范、礼节仪式,并对礼进行了解释,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的《曲礼》、《檀弓》、《大学》、《中庸》、《礼运》、《儒行》、《学记》、《乐记》、《内则》、《祭义》等篇,有着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大学》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礼运》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宋代开始将《大学》、 《中庸》与《论语》、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必读经典,对后世影响很大。《礼记》注本较多。《小戴礼记》的注释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据此作《礼记正义》。元陈浩浩撰《礼记集说》,综述了朱熹的思想,明代大行于世。

《礼记》


《礼记》

分曲礼、檀弓、礼运等49篇。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多出自孔门后学所记。是研究古代礼仪制度及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其文气势充沛,议论严谨,对后世散文亦有影响。朱熹将其中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称为《四书》。《礼记》最通行注本是郑玄注。有《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

也称《小戴礼记》或《小戴礼》。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仪礼论著的选集。多为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也有讲礼的占书。西汉初、刘向编定《礼记》一百三十篇。戴德删选出八十五篇,称《大戴礼记》,又称《礼古经》; 戴圣从中再选四十九篇而成。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中庸》、《大学》、《乐记》等篇。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资料。注疏有东汉郑玄《礼记注》,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等。

《礼记》

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前期共有131篇。相传戴德选其中85篇,戴圣选49篇,各自成书,被称为大、小戴礼记,后来《小戴礼记》成为“三礼”之一。现存49篇《礼记》内容较杂,如有关于冠礼、婚礼的8篇,关于丧服、祭法的20篇等。唐孔颖达撰有《礼记正义》70卷,宋时有《礼记注疏》63卷,《礼记集说》150卷,元有《礼记集说》10卷,明有《礼记大全》30卷,清代集大成者有《续卫氏礼记集说》100卷。

礼记 (下)

主要责任者: 钱玄,钱兴奇,徐克谦等
责任方式: 注译
出版者: 岳麓书社
出版地: 长沙
字数: 700 千字
页码: 399-84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G
装帧: 简
分辑名:下
语种:中
定价:35.00(上下册)
出版时间:2001-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国学基本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国学基本丛书之一,共收录37条词条。
被引频次:554
礼记 (上)

主要责任者: 钱玄,钱兴奇,徐克谦等
责任方式: 注译
出版者: 岳麓书社
出版地: 长沙
字数: 700 千字
页码: 1-398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G
装帧: 简
分辑名:上
语种:中
定价:35.00(上下册)
出版时间:2001-07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国学基本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国学基本丛书之一,共收录12条词条。
被引频次:554

《礼记》

汉以前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可能是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西汉时,各家传抄本不一。相传戴德选编85篇,称 “ 《大戴礼记》 ” ,今存39篇。戴圣选编49篇,称“ 《小戴礼记》 ” ,为现在通行版本。东汉后期,以小戴本专称 “ 《礼记》 ” ,并与 《周礼》 、《仪礼》 合称 “三礼” ,大戴本则渐亡佚。《礼记》 内容庞杂,有解释礼经的,有考证和记载 《仪礼》所缺收的古代仪礼的,还有记录孔门言行和杂事、宣扬儒家理想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礼制和儒家各派思想的重要材料。通行本为南宋时始刻的汉郑玄《礼记注》 和唐孔颖达《礼记正义》的合刊本《礼记注疏》63卷。

礼记

❶儒家经典之一。系孔子门徒关于“礼”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著录:“《记》百三十一篇”,自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后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即为《大戴礼》;戴圣传《记》四十九篇,即为《小戴礼》。二戴所传,本不相谋,故所取既有相重,亦有相异者。后郑玄为《小戴记》作注,影响甚广,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故今言《礼记》又特指《小戴记》。
❷特指《小戴礼记》。亦称《小戴记》。汉戴圣所传,计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等四十九篇,记述了昏、冠、饮酒、丧服、丧事及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坊记》、《表记》、《仲尼燕居》、《哀公问》等,还有结构相当完整的儒家论文《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等。它全面、透彻地宣扬了儒家关于礼治的思想学说。自郑玄注后,与《周礼》、《仪礼》并称“三礼”,尊之为“经”,地位越来越高,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仪礼》与《周礼》。郑玄注、孔颖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