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离骚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51 离骚

琴曲。晚唐陈康士步屈原辞意而作。《新唐书·艺文志》记为9拍,后在流传中发展为11拍、18拍、20拍三种。乐谱初见于《神奇秘谱》,有18拍,均以屈原诗句为题,曲意连贯,沉郁深邃。其音乐,如《琴学初津》所说:“始则抑郁,继则豪爽”,“与《广陵散》可相为表里,皆千古之绝调也。”


282 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旧解为“离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在本文的前半篇中,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与腐朽贵族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国的陈述,反映出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品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了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

《离骚》lisao

楚辞篇名。战国屈原作。又称《离骚经》、《离骚赋》,简称“骚”。关于其篇名含义,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离”即“罹”,意为遭遇;班固则直接释为“遭忧”;王逸释为“别愁”。现代学者有人认为是楚国古乐曲《劳商》的转音,其意义则释为“牢骚”。关于其写作时代,亦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作于楚怀王末年,屈原放逐之后,是抒发幽愁与怨愤的作品。
全诗共370多句,2400多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叙家世、修养和抱负,回顾为推动楚国政治革新而遭谗受贬的经历,表示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斗争意志;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在困境中的求索和最终选择,表达了以死殉理想的决心。诗中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揭露和批判了楚国的黑暗现实,更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光辉高洁的品质。诗人热爱祖国,但为其现状痛心疾首,他热情鼓励楚王“抚壮弃秽”,实现美政理想;他痛恨“党人”误国,猛烈抨击“竞进以贪婪”的邪恶势力,也大胆批评楚王的昏庸,抱怨他“信谗而赍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面对腐朽势力的迫害,他屈心抑志,忍尤攘垢,但又绝不妥协,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宁愿“伏清白以死直”。在极端孤独与苦闷中,他上叩天阍,下求佚女,展开了不懈的求索;又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为他指示出路。正当他升空远游之际,“忽临睨夫旧乡”,对故土的眷恋战胜了去国之心,终于使他留下来,决心以死坚持理想。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悲剧命运使作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离骚》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诗中自始至终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跳荡着澎湃的激情,诗人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大量采用神话传说,创造了神奇瑰玮的艺术境界。诗中大大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比喻抽象的品质和复杂的事物,用以比兴的形象各成系列,具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这种引类譬喻的方式使作品文约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刘安《离骚传》)。作品在抒情中带有浓厚的叙事成分,塑造了一个高大芳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的个性色彩异常强烈,酷似作者的自叙传。这种自叙性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创造,它对后世庾信、杜甫等人的诗赋产生了重要影响。诗的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其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突破了《诗经》四言诗的格局,适于表达丰富复杂的内容和热烈奔放的感情。诗中有不少对偶句式,也采用一些散文句法,各种语气词及其它虚词的运用巧妙灵活,造成了蝉联不绝,唱叹无穷的韵味。《离骚》是古代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鲁迅曾称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

离骚

《楚辞》篇名。战国楚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个字。篇中描述诗人为了楚国强盛,向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追求真理而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先叙自己身世,次叙自己修洁之行,忠贞之坚,奋发图强的精神,以及群邪蔽贤,壮怀难伸的遭遇,而后表示面对恶劣环境,自己坚持清白操守和报国理想至死不变的决心。第二部分写自己不容于世,以历史上兴亡事例述说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借助神游天国、上下求索表达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与追求失败的痛苦。第三部分申述楚国统治者黑白颠倒,不可挽救,在走和留的矛盾中,表达自己热爱祖国,以身殉志的精神。《离骚》结构宏伟,语言瑰丽,向大舜倾诉衷情,同传说人物交友,云霓作旗,风神相随,雷师戒卫,龙凤侍从,日月作仪;以香草善鸟比忠贞,以恶禽臭物喻邪佞。比兴新奇,节奏多变,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其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世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离骚

《楚辞》篇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伟大作品之一。战国楚屈原作。“离骚”,旧释为“离愁”,或“遭忧”;近人或释为“牢骚”。前半篇,反复申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倾诉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要求革新政治,与腐朽的贵族集团斗争的坚强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失败,以及欲以身殉的陈述,再次强调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以及壮美奇特的想象,感情真挚强烈,文采绚烂,结构恢宏,形式多变,富于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离骚

《楚辞》篇名。战国时期屈原作。全诗共有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带有自叙性的抒情诗。《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说法甚多。《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所谓“离忧”、“遭忧”、“别愁”,释义大体相近。项安世《项氏家说》以为《离骚》乃“骚离”的倒言,是楚地方言。近人多以“牢骚”释之。《离骚》是屈原遭谗,政治上失意以后的作品。创作年代说法不一,一说为楚怀王时代,一说为顷襄王时代。全诗通过对自己身世和经历的叙述,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楚国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充分地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不屈的斗争意志。长诗通过对美、善的赞颂,对丑、恶的抨击,刻画出作者的光辉峻洁的人格和高尚情操。《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采取铺张描叙的手法,把历史、现实、天国、人间以及神话交织在一起,使诗篇呈现出了无比瑰丽的文采。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之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离骚》高度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堪称我国诗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为“骚体”诗歌开创了先例,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离骚

一卷。清田砚池(生卒年事迹均不详)撰。版本有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梦鹧鸪楼刊本。

《离骚》

屈原 (约公元前340—前278)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因积极主张改革政治,触犯了以上官大夫为首的旧贵族集团,被诬陷而遭怀王放逐。顷襄王时,又因主张联齐抗秦,反对妥协投降,遭到令尹子兰的谗毁,被顷襄王长期流放到江南。后因秦兵攻陷郢都,痛感国事日非,在悲愤绝望中自沉汩罗。其作品 《离骚》、《九歌》 等,是以有别于《诗经》 的新诗体所写成。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东方朔等人以这种新诗体创作的作品成书,名为 《楚辞》。
《离骚》 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整个 《楚辞》 的最优秀的代表作和中国文学史上光耀千古的不朽篇章。在这首杰出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中,诗人集中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激情、对进步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楚国黑暗势力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自己以往经历的回顾,又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诗人先自叙出身的世系,详记生年月日和名字的由来。接着强调自己不仅先天秉赋纯美,而且一贯重视勤勉自修,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最后诗人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希望及早发挥自己的才干,辅佐楚王进行政治改革,振兴楚国。第二段首先以 “三后” 与桀、纣对举,总结历史上治乱的经验和教训,着重阐明举贤任能的重要作用。接着揭露楚国的黑暗现实,指斥 “党人” 苟安偷乐,把国家引向危途的罪恶,并痛陈自己积极奔走,忠贞为国,却招谗被忌,不容于君的遭遇。最后指天发誓,表明自己一心为君,毫无私念。同时伤叹楚王反复无常、态度屡次变更。第三段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遭遇。先写诗人曾为现实政治理想而苦心孤诣地培植人才,但这些人却纷纷堕落变质,辜负了他的期望。接着愤怒地揭露楚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的现实,指责奸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同时表明自己坚持节操、洁身自好,有截然不同的追求。然后表示自己以先贤为榜样,持续不断地培养品德,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抱怨楚王昏庸,不理解自己的忠心。愤恨奸人妒贤嫉能,对自己造谣中伤。最后指责奸人投机取巧、积极钻营、违法乱纪、败坏政治,并断然表明自己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以示与奸人划清界限,决不屈志从俗。第四段写诗人愤然决定退出斗争,归隐山林,独善其身。并以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为比喻,表示要进一步修洁品德,完善节操。后又反复重申自己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以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为誓言,表明决不改变理想、放弃追求。
后一部分是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也可以分为四段,另加一个简短的尾声。第一段先写女媭对诗人的劝告。女媭首先以鲧刚直持正却没有好下场为例,劝诗人与现实妥协,明哲保身。接着写诗人感叹自己一贯以前圣为榜样指导自己行动,竟得到这样的难于被人理解的结果。于是诗人在想象中向他平生最崇拜的先圣——帝舜陈述心迹。他详细地引证了夏、商、周三代兴衰治乱的史实,阐明了只有遵循正道、举贤授能,才能使国家富裕的政治观点。同时重申自己宁愿死也要坚持理想,决不同黑暗现实妥协的鲜明态度。第二段写诗人想象他的观点得到了帝舜的赞同,于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着实现理想的热烈愿望,在幻想的境界中勇敢地追求、探索。诗人借对爱情的追求,象征对理想的追求,通过上求天女而不得、下求美女而难遇,追求宓妃、有娀、二姚等的失败的描写,象征自己光明的政治理想难于实现。最后转向对现实的批判: 愤恨世道黑暗,抱怨楚王不悟。第三段写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矛盾斗争。先写灵氛为诗人占卦,指出九州博大,必然有与诗人志同道合者。在分析了楚国黑暗现实基础上,鼓励诗人去国远游,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知音,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犹豫不决,又求巫咸降神,帮助他选择道路。巫咸请来众神,劝勉诗人,仍在楚国寻求支持者。并以历史上一系列先例,说明只要耐心等待,就一定会遇上明君,发挥自己的作用。然后诗人进一步深入分析楚国的现实,指出党人专权,胡作非为,原来比较正直的人,也纷纷变质。人们随波逐流,一味追求名利、地位,根本不注意修养品德,因而深感处境艰难,前途渺茫。痛苦失望之余,决定出走,到楚国以外寻求出路。第四段写诗人在想象中听从了灵氛的劝告,离国出走。不仅为出行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且规划了出行路线。甚至还想象着已经升腾远逝: 朝发天津,夕至西极,涉流沙,过赤水,在天界周流上下,任意驰骋。但正在光明的天国巡游时,忽然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于是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使他踌躇难行,不忍离开。最后另有一个简短的尾声,是对全篇的总结,写诗人虽惜叹国内没有人了解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但仍然不忍离开故土。决心效法前贤以自己的生命殉祖国、殉理想。《离骚》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屈原的爱国思想和九死不悔的精神,也得到后人广泛的崇仰。

《离骚》

诗歌作品名。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作。全诗373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长的抒情诗。屈原在这首长诗中,以深沉悲愤的情感,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卓越精湛的艺术成就。他运用浪漫无羁的奇思异想,通过夸张、比兴、象征等表现手法,凭借优美精淳的诗歌语言,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艺术画面,从而揭露了当时污浊的楚国政局,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炽热深情,表现了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与上下求索的斗争精神。全诗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上,闪现出夺目的浪漫主义光彩。它作为楚辞最高成就的代表,与《诗经》的代表《国风》被并称为“风骚”,成为先秦文坛上两座辉映千古的丰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