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第四次中东战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2日埃及和叙利亚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参与和支援下向以色列侵略军发起的自卫反击战争。10月6日埃及集中了8万军队向运河东岸的以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经过10个小时的战斗,埃军一举摧毁“巴列夫防线”,全歼以色列军队第190旅,强渡过苏伊士运河,收复了从迈萨松角到福德港间200公里长、12—17公里宽的西奈领土。在北线,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军队协同叙利亚军队收复戈兰高地部分领土,包围军事重镇库奈特拉。战争爆发后,苏联和美国分别向埃及和以色列提供了军事援助,但苏联怕战争拖下去导致战争升级,开始压埃、叙停火。10月16日柯西金秘密飞到开罗,同萨达特会谈,没有结果,苏联停止向埃及运送武器,企图迫使埃及就范。21日,苏美向联合国提出关于要求中东交战各方就地停火的决议 (338号)。由于埃叙领导人受到美苏双方的压力,未能继续进攻,给以军反攻造成机会。10月9日以军开始反攻,在北线重占戈兰高地。10月16日,以军强渡运河,实破埃及第二军、第三军结合部,切断埃军补给线,形成了对埃及第三军的包围。埃及和叙利亚因军事上受挫,被迫于10月22和24日分别接受停火。以军在表示接受停火的同时,继续在运河西岸发动进攻。苏联军队调集70艘军舰在塞浦路斯以南海域集结,并下令驻民主德国和波兰的7个空降师进入戒备状态。尼克松政府也立即宣布美军进入紧急状态,进行反讹诈。10月25日,安理会通过了几内亚等8国的提案,决定建立除常任理事国以外的“联合国紧急部队”去中东“监督停火”,美苏战争危机方告结束。在17天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虽然未能达到收复全部失地的目标,却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沉闷局面,拆穿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阿拉伯人民反以正义斗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叙选择伊斯兰教斋月和犹太教赎罪日,集中优势兵力分北、西两线突然向以发起进攻,以色列于10日迅速动员军队达40万人开始反击。此役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km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阿拉伯国家共损失坦克2200辆,飞机450架,人员亡约8500;以色列损失坦克850辆,飞机110架,人员亡约2800。双方战损合计50亿美元以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