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粤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粤曲

广泛流行于广东、广西的广州方言区和香港、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南北美洲粤籍华人聚居地区。清道光初年就开始出现了“八音班”的粤曲职业队伍。清同治以后,多为失明女艺人演唱,称为“师娘”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起,逐步为普通女艺人所取代,称为“女伶”时期。在此期间,粤曲名家、名曲不断涌现、流派纷呈,是粤曲史上的全盛时期。其代表艺人有熊飞影、小明星、张月儿、徐柳仙、张惠芳、张琼仙等。辛亥革命前后,粤曲有重大改革:改假嗓为真嗓;改舞台官话(即桂林官话)为广州方言;唱腔从沿用戏曲的十大行当归并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三大类。粤曲重声腔而轻说表,曲调优美动听、音乐性强。曲牌板式极为丰富,以梆子、二黄两大腔系为主体,吸收地方民歌、小曲为辅。伴奏除使用众多民族乐器二弦、高胡、短喉管、月琴、琵琶等外,20年代起即普遍增加使用小提琴、“昔士风”、电吉他等西洋乐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曲得到蓬勃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演员和乐手,整理了许多传统曲目并编演了大量新作品。在表演形式上除继承传统的清唱外,还发展了粤曲说唱、弹唱、表演唱和小组唱、小合唱等形式。粤曲在不同时期均有其代表性曲目如:师娘时期的八大名曲;女伶时期的《夜战马超》、《风流梦》等,现代作品《羊城新八景》等。

粤曲

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一带。初由道光年间的八音班发展而成。均由盲人演唱。后发展扩大。表演上分十大行当。一人可兼唱八种角色。以梆子、二黄为基本唱腔。伴奏除民族乐器外,也有西洋器乐参与。

粤曲

广东最大的地方曲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以及香港、澳门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深受群众欢迎。粤曲重唱功,讲究声腔艺术,分大喉、平喉、子喉三大类。音乐性强,曲调优美,曲牌板式颇为丰富,以梆子、二簧两大腔系为主体,吸取地方歌谣、小曲、小调为辅。表演形式除继承传统的清唱外,还发展有说唱、弹唱、表演唱、小组唱、小合唱等。清朝晚期,粤曲由失明艺人 “师娘” 演唱,1918年起女伶代替了 “师娘” 的地位,粤曲艺术渐趋成熟,二三十年代是鼎盛时期。当时,每逢民间节日,澳门富贾往往礼聘女伶,登台演唱,配以大锣大鼓,聚众共欢。茶楼也开设歌坛茶座,让顾客一边品茗,一边听歌,视为高级享受。不少粤曲名家都曾在澳门演唱,并大受欢迎。诸如小明星、徐柳仙、月儿、熊飞影等,常驻场演唱,听众云集。抗日战争期间,曲艺名家曾在澳门举办爱国筹款赈灾等演唱会,演出 《还我河山》、《写书听报动雄心》、《午夜闻箫念征鸿》、《胡马关山渡黄魂》等爱国名曲,激励民心以壮同仇敌忾之志。粤曲在当代的澳门发展良好,众多粤曲爱好者在工作之余,每以拍和演唱而自得其乐。民间粤乐粤曲团体相继成立,为数甚多,如新声曲艺社、美新曲艺社、青年曲艺团、韵鸣曲艺会、群英曲艺会等。澳门各界对于粤曲这一影响久远的地方艺术曲种也颇为支持,澳门文化司及市政厅大力提倡粤曲团体进行巡回演唱活动。这些团体深入民间,露天演出,每年总有廿余次以上,推动着粤曲的发展和普及。澳门曲艺界人士除在澳门演出外,每年均有十多批前往广州、香港等城市进行交流活动,深入广东各地进行交流演出的更数不胜数。1997年2月8日,广东省曲艺家协会澳门名誉理事56人的受聘仪式在珠海市举行,它将揭开粤澳曲艺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保证曲艺事业后继有人。随着 “卡拉OK”家庭音乐的普及,粤曲爱好者更方便演唱粤曲,提高技艺。

粤曲

曲艺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广东、港澳地区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清道光(1821~1850)年间,广东的“八音班”就以粤曲清唱为业,同治(1862~1874)初年,又有失明的女艺人(瞽姬)演唱。1918年后出现非盲人的女伶,至1938年,为女伶演唱的全盛时期。后渐衰落。1949年后重获新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