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粽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粽子

食品名。晋周处《风土记》: “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说: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 “庾家粽子,白莹如玉。” 《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宫中,每端五造粉团角黍,饤金盘中,纤巧可爱。以小小角弓架箭,射中粉团角黍者得食。都中盛行此戏。据《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作粽子时,或加枣、糖,或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170 粽子

见18132条。


132 粽子

汉族的节令食物。将黄米或糯米用水“浆”过,然后用苇叶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煮熟食用。端午节家家包粽子。古称角黍。

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原名 “角黍”。晋代已有端午节吃“角黍”的习俗,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关于粽子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优美的传说。据传,古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于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常用竹筒子装米投于江中,使蛟龙不食屈原的尸体。后为避免投入江中的粽子为蛟龙所食,便以绿叶包米塞在竹筒里,并缠上彩丝线(《奉天通志》之三)。据专家研究,粽子的问世似与宗教祭祀有关。最早的端午节,是南方百越族的祭祀龙图腾的宗教节日。祭时,将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于树叶里,扔于水中献给图腾神。这便是筒粽的开始。后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遂发展成为今天的粽子。早时的粽子,品种单一,只有角黍、筒粽。唐代时,粽子已是市面上的常货,品种也繁多。《事物纪原》载,当时粽子有角粽、菱粽、锥粽、筒粽、九子粽、秤锤粽等品种,皆以其形状而命名。宋时出现了“杨梅粽”及用艾叶浸米裹的“艾香粽子。”明代的粽子,花样翻新,馅子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清代中叶,兴起了 “火腿粽子”,至今不衰。粽子发展至今,用料上分为: 一是纯米粽子,南方称为“咸水粽子”,此类粽子因有适量的碱,故宜贮不易坏;二是有馅的粽子,因地区不同,分甜、咸两种。甜馅有豆沙、枣泥、芝麻,兼有夹果甜粽,一般以栗、柿、银杏等分别与糯米包裹而成;包制香料有菰果叶、芦叶、箬竹叶等八种。除食用外,还有馈赠、祝贺、避邪之意。《本草纲目》云: “今俗五月五日,(粽子) 以为节物相馈送”。

粽子

古称“角黍”。为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俗称端阳节) 食俗。南北朝时,有食粽以纪念屈原之说,即端午日,楚人 “取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屈原)”。粽子,始于汉代。许慎 《说文解字》曰: “粽,芦叶裹米也。” 晋周处 《风土记》: 端五,“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食”。这种包裹法取阴阳相包、不相分散之意。南朝梁时又有 “筒粽”。唐宋时,粽子花样迭出,争奇斗艳。唐明皇有“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的诗句。端午节有 “角黍之秋”之称。宫中有 “粉团角黍”,盛于金盘之中,再以小角制成纤细之弓弩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奖食。宋代粽子因形状相异,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鎚粽、九子粽等多种。粽子做法,精巧之极,故又称“巧粽”。皇帝把巧粽加上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五色珠儿、银样鼓儿等结成“经筒符袋”,赐给内廷后妃、宰相和亲王。有的甚至把粽子做成楼台亭阁、车马之类巧状。元代粽子有两种做法: 一是先把糯米淘净,杂以枣、栗、柿干、银杏、赤豆,再用菰叶或箬 (rao) 叶包裹蒸之。一是将艾叶和米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包裹成粽子,用稻柴灰淋汁煮,也可用少许石灰煮,如此菰叶香郁,故又有 “艾香粽子” 之称。明朝宫中有端午赐百官食粽子之举。据史玄 《旧京遗事》 载: 粽子“一费可七百金。食时助以酒脯,取沾赍而毕。诸臣享会之后,长街以馂余纳寘筐篮,与其官长矜宠御路,自皇极门至长安街,马归洋洋,寻续不断”。清宫仍称粽子为“椵木饺”,诗云: “角黍犹沿椴木名,筵前捅酒注罍罂。花糕醯酱皆苏造,食谱当年御制成”。端午,御膳中必进粽子: 还有龙舟竞渡,于瀛台赐宴王公大臣,宴间进粽子。民间粽子食俗相沿至今。

粽子

中国传统食品之一。以芦叶包米制成。由古代北方祭黍、祭祖食品“角黍”(以菰叶包黍)演变而来。“粽”最早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吃粽子纪念屈原之说源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早已传入日本、菲律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