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jingji tizhi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称。亦称国民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体制的内涵包括了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过程的体制,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经济组织的各种体制和组织形式;以及它们的责、权、利的划分和管理方式等整个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依据的,它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 经济体制受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和制约,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而经济体制则因不同的国情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差异。经济体制科学与否,对经济制度的巩固、发展及其优越性的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经济体制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巩固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是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又称经济管理体制。国家在某个时期所建立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各种具体管理制度的总和。包括两种含义: ❶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划分、管理机构设置等;管理方法可概括分为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❷各个部门及其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方法。即具体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划分中央、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和责任,设置机构的整个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就是如何正确地处理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间的经济关系问题,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是经济管理体制的简称。指对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督和调节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它包括计划、财政、金融、价格、物资、劳动工资等的管理体制,以及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其企业的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既是具体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又涉及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的职责权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的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❶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经济结构的状况。 ❷现有生产力的水平,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状况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具体形式。 ❸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及其社会地位。 ❹一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 ❺上层建筑的具体情况。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有三种类型: 一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二是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计划与市场调节不同程度结合的经济体制。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高度集中统一、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属于集权型模式。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片面强调行政干预,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极大压抑和挫伤。因此,我国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点: (1) 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非公有制成分的比重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发展,所有制结构可能有相互交错、多种联合形式的变化,但是,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2) 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一切生产要素都商品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要求企业适应市场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要求社会范围内资源的配置按照市场需求供给的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来实现,要求市场形成完整的包括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要求政府高效宏观调控。 (3) 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资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既主张劳动者的收入由市场机制调节,实现劳动差别上的收入差别,也主张政府通过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少数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收入分配政策和良好的收入分配机制。 (4)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从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国家主要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经济计划以及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对市场发挥作用。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它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或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国民经济管理形式和管理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湖南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村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南农村和全国农村一样,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冲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划小核算单位,搞包工包产包成本,实行联产责任制,有的地方大胆搞起包产到组、到户责任制。但是,湖南省受“两个凡是”的影响,不允许农民搞包产到户。一直到1981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湖南工作座谈会纪要》,要求湖南省委破除“两个凡是”,尊重农民的选择后,在中央的帮助下,湖南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才真正开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