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济发展战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❶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❷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❸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世界上一般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基本方面看,大体可分两种,经历两个阶段: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一二十年,实行所谓的传统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 (GNP) 增长为主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求得国家的富裕和繁荣。实行的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提高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有些国家和地区进入了中等国家行列。但由于片面追求GNP的增长,往往忽视人民福利,以过高的积累率,过多地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不合理、消费不足、贫富悬殊、财政赤字、外债剧增、通货膨胀、环境恶化。
(2) 由于实行传统发展战略的结果不理想,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改行所谓 “变通的发展战略”,或称新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为目标,在增加GNP的同时,重视保证最低限度的人类需要,重视生活的物质质量,重视分配的公平,它要求新的衡量体系。较通行的有: 美国经济学家W·D·诺德豪斯和J·托宾提出的 “可维持的经济福利量”,美国经济学家M·D·莫里胡提出的 “生活的物质质量指数”。这些衡量体系设想突破了单纯以GNP增长为评价标准,分别纳入闲暇、环境、寿命、死亡率、识字率等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群众愿望,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社会条件下难以真正实行。
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需采取相应的战略方针、政策和措施。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在这些方面所采取的决策不可能完全一样。石油生产国和非石油生产国、新兴工业国和低收入国、资源丰富的大国和自然条件差的小国,在决策上会有许多区别。一般认为,从本国国情出发,产业结构合理化,自力更生为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条件,把国内发展战略同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它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要求。
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更加注意在经济增长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强调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任务,主要依靠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事内涵扩大再生产,开发物力资源和开发人力资源并重; 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根据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的估量,考虑到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对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和经历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必须采取的重大措施的总决策。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全局性,即它所要解决的是全局性而不是个别性、局部性问题; (2)长期性,即它所要实现的是长时期而不是短时期内的任务; (3)根本性,即它所决定的是经济发展中的根本性而非次要或细小的问题。只有同时具有上述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三个特征的问题,才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制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战略,可以避免和减少经济决策的失误,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占主导地位,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目标的依据。科学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意味着在经济建设中有了更强的预见性,更好的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能更自觉和目标明确地进行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能促进经济比例的合理,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循环的顺畅运行,最终导致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要以正确理论为指导,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首先,确定经济发展战略,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不切实际、无法实现或与客观规律要求相悖的发展目标。
其次,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要从具体国情出发,依据本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阶段,考虑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只有了解、熟悉这些具体国情,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最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到需要与可能,具有可行性。既要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有利于挖掘一切潜力,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又要切实估量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采取适当的步骤和措施,量力而行,把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确保其有效实施。

经济发展战略

沿黄八省区经济发展的总谋划。根据沿黄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结合全国中近期的发展需要,沿黄地区从总体趋势分析,未来发展主要拟实施资源加工型战略。该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沿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以多种资源开发与系列加工为主线,逐步发展配套部门与产业,强化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独特优势,加快向农牧业稳定发展,资源系列开发与加工工业发达,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迈进。战略重点是在扩大现有多种优势资源开发规模的同时,促使资源加工增值,延长骨干项目的产业链条,迅速形成上游以水电资源开发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主体的“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区”,中游以煤电资源开发和煤化工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土材料为主体的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下游以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和石油化工工业配套发展的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战略步骤分为两步:第一步,90年代上游地区稳定实现脱贫,彻底解决温饱问题;中游地区2000年以前煤电开发能力大幅度提高,原材料工业初具规模;下游地区石化工业在2000年不仅要形成较强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要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方面有较大进展。第二步,进入21世纪之后,再用15年~20年,使整个沿黄地区形成上下游贯通的以资源系列开发与加工为特色的经济实力雄厚的黄河经济带。战略措施主要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集中投资,重点突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沿黄地区开放开发步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