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耳针疗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耳针疗法auriculo-acupuncture therapy用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针穴位以诊治疾病的方法。耳廓与畜体各部有内在联系, 身体各部位在耳廓上有相应的代表点——耳针穴位。当畜体患病时, 在相应点会出现一定反应(敏感点)。运用压痛法或皮肤电阻探查等方法检测这些敏感点, 可辅助诊断某些疾病; 运用针刺、按摩或敷药刺激这些敏感点, 可治疗某些疾病,还可用于耳针麻醉。 马外耳廓结构及针灸穴位 马(骡)耳针穴位 常用的有:❶群慧:后耳褶前缘,距耳尖约10厘米处。 ❷交感:中耳褶上端终止处向下2厘米处。 ❸神门:褶间沟内,总耳褶分叉上方1厘米处。 ❹肾:总耳褶分叉处前方0.6厘米处。 ❺腹:总耳褶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前缘。 ❻胸:总耳褶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❼三焦:耳甲腔外侧窝纵轴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❽肺(1):内耳缘脚下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向前耳褶引水平线,此线中点处。 ❾肺(2):前耳褶下端前缘。 ❿枕:屏间切迹下3.5厘米、前2厘米处。(11)小肠:从内耳缘脚与耳屏间的凹陷处(屏间切迹)向中耳褶引一垂线,前耳褶与中耳褶连线中点处。(12)大肠:小肠穴直上方4厘米处。(13)耳钉:耳根前下方凹陷处。(14)大孔:耳钉穴直上方约2.5厘米处。 马耳针一般应用 以一手食指在窝内滑动摸定,拇指在耳背侧固定穴位的对应点,另一手持针在选定穴位上方2~3厘米处斜刺入皮下。边进针边捻转,针尖在皮下组织内沿耳的纵轴向耳根方向刺入,针尖可达选定的点,也可再穿过一些。要求进针则能捻,捻则能进,进则能存,做到轻、稳、快;针应刺透耳软骨,但不透过对面皮肤为度。耳甲腔底部可刺到骨。除了使用圆利针操作外,还可使用水针或电针。经常用以治疗消化、呼吸、泌尿和神经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经常用群慧、交感、腹、大肠、小肠、耳钉、大孔等穴;泌尿系统经常用三焦和肾穴;呼吸系统经常用肺(1)、肺(2)和胸等穴;神经系统经常用交感、神门等穴。 耳针治结 对早期结症有一定疗效,对痉挛疝、胃扩张、消化不良性腹痛也有一定作用。通常用耳钉和大孔穴。以8厘米长的粗钢针,或以8厘米长的铁钉代替。针耳钉穴时,以拇指抵至耳根前下方凹陷,食指抵于耳内侧前耳褶和耳前缘的会合处上方约1厘米的凹陷点(约有高粱粒大);然后以另一手持针,从拇指前缘刺入,穿透马耳外、内侧皮肤,注意针尖必须从食指摸到的凹陷点穿出,效果才确实。针后必须留针直至出现疗效时再起针。针刺时尚需注意针刺反应,当针尖从马耳内侧皮肤穿出时,病畜出现摇头摆耳,并伴有咀嚼动作。针刺反应越明显,治疗效果越好。 马耳穴割治应用 以宽针割刺穴位处,然后用刺激性药敷切口内刺激穴位,可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如取小肠和大肠两穴,可治疗消化不良。操作时用棉花塞住外耳道,穴位局部剪毛消毒,以宽针或小刀从穴位处向上(下)切开皮肤1.5~2厘米(不切透软骨),将切口向两侧钝性分离约0.5厘米,用手捏少许辣椒粉敷于切口处。为了防止辣椒粉脱落,可用胶布把伤口粘贴住。两耳一共4穴,一次均割治。 猪耳针疗法 猪耳从外观上可分为耳尖、耳垂、前耳褶(第一耳褶)、中耳褶(第二耳褶)、后耳褶(第三耳褶)、半耳轮、耳褶窝、屏间切迹等部位。猪常用耳穴有:❶胃(1):前耳褶的下端,膨大部位。主治消化道疾病,并有降温的作用。 ❷胃(2):在耳褶窝靠屏间切迹的一端。主治消化道疾病。 ❸交感:在中耳褶的中间。有行气活血、调和五脏的作用。 ❹神门:在中耳褶延长线和后耳褶交点的上方。有安神、镇静、止痛的作用。 ❺脾:前耳褶和中耳褶之间, 胃1穴稍上方。有助消化、燥湿、利水作用。 ❻肺: 在胃1穴稍下方, 与脾穴相对。主治呼吸道疾病。 ❼大肠: 位于半耳轮的上端。有止泻作用。主治消化道疾病。 ❽强壮: 在屏间切迹的前方, 半月轮内。有活气血、祛寒、止痛的作用。 ❾脑:在屏间切迹的后方。有祛除风邪的作用。 ❿肾:在中耳褶延长线和后耳褶交点的下方。有强腰肾、利筋骨、止痛、利尿的作用。(11)活肠:在耳廓的背面,与神门穴相对。有活肠利便作用。(12)脑筋(耳上筋):在前耳褶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用圆利针皮下平刺入至耳褶基部。主治感冒。(13)心筋(耳中筋):在中耳褶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用圆利针皮下平刺入至耳褶基部, 或用小宽针剔开。主治歪头(左歪刺右耳, 右歪刺左耳)。 猪耳针的治疗方法 取穴的方法:❶根据病变部位直接针刺相应的穴位。 ❷用探棒在耳廓内侧均力探压或用耳电针探穴仪寻找敏感点, 然后针刺。 ❸辨证取穴。如肺与大肠为表里关系,肺经有病, 必传大肠,故除取肺穴外, 还可加大肠穴。 ❹临证取穴。消化系统疾病, 以脾、胃、大肠等穴为主; 如出现泄泻、肠鸣或大便干燥时, 可加针神门、交感, 并施以不同手法。呼吸系统疾病, 取肺、大肠、脑、强壮等穴。泌尿系统疾病, 取肾、交感、神门、强壮等穴。针刺方法: ❶方向: 一般是向耳垂直刺入, 有一些穴位需斜刺, 如交感等。 ❷深度: 一般刺过软骨, 不穿透对面皮肤。 ❸手法: 右手持针, 刺入后左右捻转; 还可采取强刺激提插法和弱刺激不捻针的手法。 耳针疗法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是全身经络汇聚之处,《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耳针疗法则可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尤以镇痛效果最为明显,并可用作针刺麻醉。临床操作时,以耳针(或短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壳。若需较长时间留针者,可用皮内针埋置。或在耳穴表面贴敷小颗粒状药物,患者可以不定时地在贴敷处按压以使刺激持续,又称为“压籽法”。还可实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 耳针疗法壮医认为,耳廓与人体各部存在 一种生理的内在联系,在病理上会表现出一定的反应规律。当人体有病时,耳廓相应部位就会出现变色、突起、凹陷、水肿、充血、敏感点、缺损等征象。壮医通过刺激这些部位或某西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耳针共有十八种方法,常用的有毫针法,压丸法、放血法、药物注射法等四法。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麦粒肿、牙痛、神经衰弱,痛经、胃痛等疾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