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脏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脏腑气功和传统武术理论中,对人体内脏器官和机能的总称。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包括:心(包括心包络)、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属阴。六腑包括:小肠、三焦、胆(又隶属于奇恒之腑)、胃、大肠、膀胱。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属阳。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等。脏腑以五脏为中心,每一脏与每一腑均有通过经络相连的对应关系,各脏还与身体的各“窍”(如眼、耳、口、鼻等)有联系。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等。五脏与精神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主要应明确:每一脏或每一腑的概念,不仅是指解剖学和生理学中某一个器官及其功能,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各组器官的功能。 脏腑见脏象。 脏腑人体内脏的通称。古作“藏府”。其内容包括五脏: 心、肝、脾、肺、肾: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的功能特征是“藏精气而不泻”(《素问·五脏别论》),即贮藏精气,不使外泄。“腑” 的功能特征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即消化和传输水谷等物,排出糟粕,不使内停。脏属阴主里,腑属阳主表。某些脏、腑具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如肾与膀胱、肺与大肠等。脏腑概念的形成,在医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依据解剖人体所得的实际知识,如心就是现代解剖学的心,肺就是现代解剖学的肺等等。但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以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中医古代脏腑知识超越了解剖学所能了解的范围,形成了将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糅合而成的内脏单元。例如心,实际上包括了今心血管系统及脑的许多内容;肾不但与水液代谢有关,而且是生殖系统的主要脏器。因此,中医的某些脏腑虽然在名称上与现代医学的内脏器官相同,但它的内涵有时却有较大的区别。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今称之为脏象学说 ( “脏”通指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等条。 脏腑又称“藏府”。人体内脏器官组织的总称。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脏腑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是人体内脏的统称。脏腑知识对于指导健身防病、抗衰防老、诊治各科疾病,均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有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