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芦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芦笙Lusheng流行在中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传统的芦笙音域很窄,高音、中音芦笙只有五个或六个音(按五声音阶排列),低音芦笙只能奏出二个音,倍低音芦笙只有一个音,在芦笙合奏时,还常配置只能奏出一个音的芒筒。改良的芦笙加多了笙管,扩大了音域,常用的18管芦笙音域可达二个多八度。改良后的芒筒也加多了簧管,一般在15簧左右,为芦笙增加了倍低音声部。芦笙的音色丰满、柔和,地方特色很强,在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常用大、小芦笙和芒筒组成芦笙乐队。 芦笙芦笙为自由簧管气鸣乐器,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由笙管(竹制)、簧片(铜制)和笙斗(杉木制)组成。传统的芦笙为六管,可发3—6音,只能吹奏一些简单的民间乐器。后经改革,现已有8管、11管、13管、18管、20管芦笙,并能转调。可吹出八度、五度、四度、六度和音及三和弦。芦笙可以独奏、合奏,最普遍的演奏形式是边奏边舞。芦笙自古以来是苗、侗、瑶等民族节日或喜庆时不可缺少的乐器。著名的芦笙曲目有《诺德仲之歌》、《芦笙舞曲》等。 芦笙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的苗、侗、水、瑶、仡佬、彝等民族中。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多有记载。由笙管、笙斗、簧管组成。笙管竹制,有4管、6管、8管等,其中以6管者最常用。管外侧有按音孔,上套竹筒或笋壳为共鸣器,下端装有簧片。管长短不一,从20厘米至90厘米不等。笙斗木制,长60至70厘米,呈纺锤形,上接一段小竹管为吹嘴。现经改革,笙管可多至25根,共鸣器换作薄铜皮制作。演奏时,两手扶笙斗,手指按住按音孔,口含吹嘴,利用吹气、吸气发出声音。音色明亮浑厚,常用于芦笙舞伴奏,亦可独奏、合奏和重奏。近又根据单管芦笙大筒改造成排笙。 芦笙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之一。流传于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 (区) 的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民族地区。有大、中、小等多种类型。一般由笙管、笙斗和簧管三部分构成。常用的装有用芦竹制成的笙管六根,外侧开有按音孔, 下端装上铜质簧片, 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 每管一音。每两、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侗族芦笙则在管外套上竹筒,或在上端套上薄竹壳制成的三角形共鸣器,以扩大音量。小芦笙管长约八九寸,大的长达一二丈不等。低音芦笙类中,有的大竹筒内装一细竹管发音的称“芦笙筒”。现经改革, 笙管多至二十余根,每管上端均套上薄铜皮制作的共鸣管,音域宽广,可达两个八度又五度。芦笙音色明亮浑厚, 常用以伴奏芦笙舞,现亦广泛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近又根据单管芦笙“大筒”改造成排笙。 侗族芦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