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鼓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花鼓戏

以流行地域和声腔、剧目、舞台语言等方面的差别而分为六种:流行于旧长沙府“十二属”的,谓长沙花鼓戏;流行于今常德地区的,谓常德花鼓戏;流行于岳阳、临湘、平江、汩罗、湘阴以及湖北通城、崇阳和江西修水等县的,谓岳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娄底地区的,谓邵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郴州地区、茶陵、攸县等地和赣西、粤北边境的,谓衡州花鼓戏;流行于零陵、郴州、衡阳、邵阳四个地区部分县市及接壤粤、桂、赣、黔边界地区的,谓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

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的各种花鼓戏的统称。各地的花鼓戏都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有的又产生了支派。其中影响较大的花鼓戏有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和湖南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是湖北东路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流入皖南后,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相融合,后又受了徽剧、京剧等剧种的影响而形成的。清光绪年间,在安徽宣城出现了最早的职业戏班,极大地推动了花鼓戏的发展。皖南花鼓戏在农村受到广泛欢迎。它的剧目也多取材于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皖南花鼓戏情节诙谐,语言质朴,丑角在传统剧目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皖南花鼓戏的唱腔有民歌风格,优美动听。表演上继承了灯会歌舞的传统,以白扇子、红毛巾、彩带为基本道具,边歌边舞,风格清新活泼。
花鼓戏在湖南非常盛行,许多地方都有花鼓戏,如长江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湖南花鼓戏来源于民歌,最初以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出现,尔后出现了“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它们是一些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慢慢地,一些故事性强的戏出现了,如《清风亭》、《芦林会》、《刘海戏蟾》等。
各地的花鼓戏多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为题材,语言生动有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多采用湖南的民歌小调,表演活泼轻快,角色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诙谐风趣,小旦泼辣活泼,小生风流潇洒。新中国后,湖南花鼓戏整理创作了《刘海砍樵》、《打鸟》、《双送粮》、《姑嫂忙》、《打铜锣》等剧目,深受观众欢迎。
湖北花鼓戏是湖北各地花鼓戏、采茶戏、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是在当地的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有东路花鼓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等。
湖北花鼓戏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打锣腔是在湖北东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受高腔影响而成。唱这种声腔的有东路花鼓、荆州花鼓等,演唱时都用人声帮腔。常演的剧目有《天仙配》、《梁祝》、《绣荷包》等。大筒腔因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而得名。它的音域宽广,梁山调、杨花柳等多用这种唱腔。传统剧目有《刘海戏蟾》、《雪山放羊》等。

花鼓戏

戏曲类别。流行于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各种花鼓戏的统称。均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有的也称采茶或马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