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游牧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蒙古游牧记书名。张穆撰,何秋涛校补,十六卷。内容分述蒙古各部疆界和历史沿革,对各部游牧所在地诸况记载精确,可弥补辽、金、元三史之不足。 蒙古游牧记地理杂志。清张穆(1805—1849) 撰,何秋涛 (1824—1862) 校补。 十六卷。穆字石洲,山西平定人。道光优贡生。精舆地之学,著《顾炎武阎若璩年谱》等书, 秋涛有《朔方备乘》已著录。清朝对蒙古民族实行抚绥政策,故《清一统志》考察蒙地形势较为精核。此书即以《嘉庆一统志》、 《大清会典》等书为纲,而稍加考定排纂,约四万七千字。前六卷记内蒙古二十四部,后十卷记外蒙古喀尔喀部四卷,额鲁蒙古和土尔扈特部各三卷。以各旗为篇,详考地域、沿革,后略载事迹,志其各地距离。结构精审,征引博洽。惜书未竟而穆卒。后四卷由秋涛补辑,史料较丰富,可补辽、金、元《史》之缺。但所载乌兰布通山在翁牛特旗,与事实不符,应在克什克腾旗。此书可与祁韵士《藩部要略》相表里。为研究蒙古历史地理重要参考书。有同治六年(1867)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印《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蒙古游牧记清蒙古地理志。十六卷。清张穆编撰。张穆(1805—1849),又名瀛暹,字诵风、石州(或作石舟、硕洲),号㐆斋居士。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一年(1831)优贡生。选充正白旗官学汉教习。十六年以知县候选。十九年应顺天乡试,因犯场规且忤监者,坐摈斥,遂一意著述。生平讲求经世之学,于兵制、农政、水利、海运、钱法等莫不究心。鸦片战争后,对边疆安全与中外交涉形势深怀忧虑,提出了一些巩固边防的设想,并尖锐指斥签订《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国家主权的损害。其学不专主一家,凡经史、小学、天文、算术,皆所博通,尤精西北舆地之学。著有《顾亭林先生年谱》、《阎丘潜先生年谱》、《魏延昌地形志》、《㐆斋文集》等。 蒙古游牧记十六卷。清张穆纂,何秋涛校补。张穆(1805—1849)字诵风,号石州,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二年(1832)优贡生,十九年(1839)应顺天乡试,因不堪受辱而退场,遂绝意仕进,专心致学。何秋涛字愿船,福建光泽县人,道光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擅长汉学,尤精地理学,著有《北徼汇编》、《王会篇笺释》等书。道光年间,张穆纂修《蒙古游牧记》,稿未成而疾卒。其友人何秋涛取其稿,补其未备,历时十年,始告竣。《蒙古游牧记》同治六年(1867)刻本。全书十六卷,分为:卷一内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卷二内蒙古卓索图盟游牧所在(喀喇沁、土默特);卷三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敖汉、柰曼、巴林、札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卷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游牧所在(乌珠穆沁、浩斋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卷五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游牧所在(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喀尔喀右翼);卷六内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鄂尔多斯);卷七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外蒙古喀尔喀汗阿林盟游牧所在(土谢图汗部);卷八外蒙古喀尔喀齐齐尔里克盟游牧所在 (赛音诺颜部); 卷九外蒙古喀尔喀喀鲁伦巴尔和屯盟游牧所在(车臣汗部); 卷十外蒙古喀尔喀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游牧所在(札萨克图汗部);卷十一额鲁特蒙古总叙,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卷十二青海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 卷十三额鲁特蒙古乌兰固木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游牧所在; 卷十四额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部总叙,珠勒都斯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南路游牧所在,珠勒都斯中路和硕特蒙古巴启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 卷十五和博克萨里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北路游牧所在,库尔喀喇乌苏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东路游牧所在,晶河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西路游牧所在;卷十六额济纳旧土尔扈特蒙古游牧所在,布勒罕河新土尔扈特蒙古青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哈弼察克新和硕特蒙古游牧所在。此志前六卷记内蒙古,后十卷记外蒙古。以旗为篇,先记地域,详考沿革,后载事迹。其结构精而体例完备,证引赡而不秽,所载各地距离,基本上确实可靠,在蒙古地志中,不愧为佳本。此志收入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印《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蒙古游牧记清代地理著作。张穆(初名瀛暹,字石洲,1805—1849,汉族)著, 何秋涛校补。十六卷。记载蒙古诸部地域、历史、古迹、山川、风土等。书中对清代大漠南北的外蒙古、内蒙古及厄鲁特(卫拉特)蒙古各部建旗设盟的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及札萨克王公系谱的记载详尽而准确。是研究清代蒙古历史地理的重要书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