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行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行气中医治法。是理气法的一种。又名利气、通气、化气。是治疗由气滞所产生的胸腹胀闷疼痛等病症的方法。疏郁理气及和胃理气均属行气法。详见理气。 行气理气法之一。指疏通气机,行散气滞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气滞所致的胸闷,腹胀等病症。若属情志不遂而致气滞,症见胸膈痞闷,胁肋胀痛等,当解郁行气,药用香附,佛手,乌药,砂仁之类;如因食滞、痰湿等阻滞中焦而致气机不畅,症见脘腹胀满,纳食不香等,当和胃行气,药用枳实、陈皮、炒莱菔子等。 行气古代气功用语。又称炼气、食气、服气。主要是指以呼吸锻炼为主的练功方法。行气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就以“行气”而名。《灵枢·官能》中载:“导引行气可作为治疗之法。” 行气道教修炼方术。亦称“服气”、“食气”、“炼气”。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自天地以至万物,无不须气以生存。《摄生纂录·调气》称“人在气中,气聚即生,气亡则死”。《太平经》称“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故上士修道,先当食气”。葛洪也认为“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世传行气方法甚多,仅《云笈七签》即载有诸家气法数十种。具体程式不一,原则大致相同。要求行气时,凝神净虑,专气致柔,呼吸吐纳,做到轻、缓、匀、长、深。轻,呼吸轻细;缓,进出气舒缓;匀,呼吸节拍有致,不可时粗时细;长,呼吸之间间隔时间长,吸气入鼻中后憋下来,心数数30—50乃至120后,才徐徐吐出;深,憋气时使气渗进腑肺百脉,渗透组织深部。据称炼气既久,可达到鼻无出入之气的最佳境界,如婴儿之在母胎中,名曰“胎息”。行气又辅以导引和按摩。导引,即以力引动肢体,作俯仰屈伸运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按摩,即以摩、捏、推、揉等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经脉穴位,以求筋肉舒展、血脉流通,使行气更见成效。行气(包括导引)初见于战国,与房中术,服食同为当时方术三流派。魏晋南北朝时,各种行气、导引之书大量出现,唐宋也屡见此类书。现存行气、导引之书,除《云笈七签·诸家气法》所载外,大多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