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语buyu语法学术语,指补充、说明谓语的成分。补语可以表示结果(如“这个问题昨天就讨论清楚了。”)、表示状态(如“地里的麦苗长得绿油油的。”)、表示程度(如“这个故事生动得很。”)、表示趋向(如“请你把这块黑板拿出去。”)、表示数量(如“这个文件要认真读几遍。”)、表示时间(如“我在学校住了三年。”)、表示处所(如“熊猫生长在四川。”)、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这件衣服很素雅,你穿得。”“没有洗干净的瓜果吃不得。”)等。 可以充当补语的词有❶副词,如“山上的路陡峭得很。” ❷形容词,如“她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 ❸动词,如“母亲高兴得笑了。”“整个荷花淀震荡起来了。” ❹数量词,如“水生笑了一下。” ❺代词,如“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可以充当补语的短语有:❶联合短语,如“老师讲得严肃认真。” ❷偏正短语,如“小李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十分苍白。” ❸介宾短语,如“他的汽车停在树荫里。” ❹动补短语,如“我们今后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好得多。” ❺动宾短语,如“演员们唱得很有感情。” ❻主谓短语,如“小英子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补语前面经常用“得”字,但它并不是补语形式上的固定的标志,即并非一切补语之前都需要或都可以使用“得”。一般说来,表示结果、状态、可能及某些表程度的补语,必须用“得”;表示结果的补语如果是由动词或单音节形容词充当的,一般不用“得”;表可能的补语,其否定形式不能用“得”;表时间、处所、数量、趋向以及某些表程度的补语,不能用“得”。 由于宾语和补语都是同谓语发生关系的成分,且大部分位置相同,所以有时不易区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从它们各自的词性、它们与谓语之间的不同关系和不同结构来区分,如介宾词组一般不作宾语、补语和谓语之间有时必须插入“得”字等等。而在古汉语中,却往往“宾补不分”。这是由古汉语的种种特点决定的。如“饿死首阳山。”“首阳山”是补语,却未组成介宾短语。这是需要认真分辨的。 补语buyu述补词组中述语后面的成分,多为谓词性的词语,但也可由数量词组充任。作用是补充说明述语。补语一般分为6类: ❶结果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如:“晒(干)”,“烤(熟)”,“喝得(精光)”; ❷程度补语,说明述语所表性质或动作的程度,如:“好(极)了”,“恨(透)了”; ❸趋向补语,表示述语动作行为的趋向,如:“升(起)”,“落(下)”,“唱(起来)”,“说(下去)”。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有时这种“趋向”是虚的); ❹数量补语,由数量词组充当,表示动量或时量,如:“走(一趟)”,“学(一年); ❺可能补语,表示可能性,如: “写得(好)”,“写不(好)”。其中的“得”和“不”有人分析为中缀,表示可能与不能。“吃得”(可以吃)是“吃得得”的简略形式,否定则为“吃不得”; ❻状态补语,表状态。肯定式与可能补语形式一样,如“写得(好)”,但否定式与可能补语形式不同。表状态的“写得好”否定式为“写得(不好)”,表可能的“写得好”否定式为“写不(好)”。 补语Buyu补充、说明谓语的成分,表示性状、程度、结果、趋向、数量、时间、处所等。常作补语的词和短语有:❶形容词,如“我听明白了。” ❷动词,如“他把桌子搬走了。” ❸代词,如“文章写得怎么样?” ❹数量词,如“他已经工作了十年。” ❺副词,如“玉兰花香极了。” ❻形容词短语,如“树木长得非常茂盛。”“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 ❼动词短语,如“他高兴得跳起来。”“木棉花红得似火。” ❽主谓短语,如“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❾介宾短语,如“我们走向未来。补语之前有的需要用结构助词“得”,有的不需要。大体说来,单音节动词 形容词充当的补语,表趋向、数量、时间、处所等的补语前,一般不需要用“得”。表结果、性状的补语,一般需要用“得”。表程度的补语,有的用,有的不用。 补语动词、形容词后边表示结果、数量、性状的程度等的补充说明成分。常由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充当。如“写得好”、“来了三次”、“高兴极了”中的“好”、“三次”、“极”,分别表示结果、数量、程度。补语前边有时用助词“得”。 补语动词、形容词谓语后边,对谓语补充说明的成分。回答“怎么样、多少次、多久”之类的问题,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的结果、程度、趋向、数量以及时间、地点等。谓语与补语之间常用“得”。其结构方式:“动+补”或“动+得+补”。常作补语的有: ❶动词、形容词,如“他拿走一个漂亮的书包”中的“走”、“他都说清楚了”中的“清楚”。 ❷数量词、副词,量词一般限于动量词,副词一般限于程度副词,如“这本书我看了三遍”中的“三遍”、“这篇文章好极了”中的“极”。 ❸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怎么样、怎样”,如“他说的怎么样”中的“怎么样”。 ❹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如“他高兴得跳起来”中的“跳起来”、“英语说得非常流利”中的“非常流利”、“他说得大家都笑了”中的“大家都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