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塞腰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塞腰鼓分类:【传统文化】 安塞地处陕北,相传古时候戌边守塞士卒,打仗时用腰鼓助威,胜利后用它来欢庆。随着岁月流逝,腰鼓又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特别是节日期间,人民用打腰鼓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气氛。安塞腰鼓参加者一般为男性。分两种形式。一种为路鼓,即边走边打,另一种为地鼓,在广场、舞台及指定地点表演。打鼓者多头系羊毛巾,腰结红绸带,鼓系腰间,两手执槌,在大鼓、大锣、铜铙及唢呐的伴奏下,左蹦右跳,生龙活虎,显示黄土高原的挚热情感,既是力量的凝聚和爆发,是一种力的艺术,力的美,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安塞腰鼓轰动亿万观众,更使外国观众惊叹不已。 腰鼓是汉族逢年过节北方群众性鼓舞的一种形式。鼓长约30公分,以彩带系于腰前,鼓手双手持木质棍状鼓槌,边敲打,边表演各式花样,变换各种队形而使人喜闻乐见。也常与秧歌队配合表演。1942年“讲话”发表后。掀起“秧歌运动”,使原有的腰鼓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时代气息。安塞腰鼓则是具有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既有单人表演高难技艺,又有上百人同时作舞相结合特色的一种,故以县名安塞冠称。近年随电视而风靡五洲,又被人们称为“黄土地腰鼓”。 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陕北安塞。安塞地处边关要塞,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说,守望者发现敌情后即用腰鼓报警。后来它逐渐由报警工具转化为娱乐形式。安塞腰鼓动作豪迈矫健,鼓点遒劲有力,有气吞山河之势。其舞蹈动作有十字步、平侧蹬、双腿蹬。还有三角阵、四方阵、野马分鬃、白虎甩尾、青龙摆尾、凤凰展翅等花样。在年节、喜庆日或集会时,它的出现会掀起滚滚热潮。1951年在天安门前,它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 1952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中曾获得特别嘉奖; 电影《黄土地》和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中都出现了它的英姿; 1986年它获得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1988年,它又曾在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一显身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