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进口替代战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进口替代战略jinkou tidai zhanlue

又称“内向发展战略”。出口主导战略的对称。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优先发展本国工业制成品,以取代同类进口产品,并进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战略。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就实行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并盛行于50年代和60年代初。这种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减少经济上的对外依赖性。但也妨碍本国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不利于产品的出口。因而一些发展中国家60年代后,由进口替代战略转而实行出口主导战略。然而,即使在出口主导战略下,有些国家对一些关键性产品也还是采取保护措施,发展本国产品,以替代进口。

进口替代战略

又称“内向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发展的战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拉美国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采取过此种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import substitution strategy

以发展本国产品替代原需进口的同类产品,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曾先后采用过这一战略。目的在于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节省外汇支出,保护国内市场,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其手段主要是采取高关税、高汇率、进口限额等措施,限制进口,并采用一系列优惠办法,鼓励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生产,逐步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一般可分为轻工业产品进口替代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替代两个阶段。

进口替代战略

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努力在国内建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发展本国工业制成品来替代同类进口,减少对国外市场依赖性的内向型发展战略。采取这种战略的目的在于发展本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减少国际收支赤字; 使本国市场不致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为此,采取这一战略就要通过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从而不能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会导致本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等。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依赖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民的工业化。
进口替代战略的提出和迅速实施是基于这样一些考虑: 削减进口,减少对国外的经济依附; 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发展本国的幼稚工业,实现工业化,发展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 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等。
进口替代战略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初级进口替代阶段,即建立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的工业,以替代这些消费品的进口。
第二阶段: 高级进口替代阶段。当最终消费品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进口替代工业就应升级换代,从一般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
进口替代战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由国家出资建厂、引进外资建厂、建立经济特区等等方式。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可以用保护措施来扶植进口替代工业。保护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
(1) 实行保护关税。
(2) 实行进口配额。
(3) 在外汇政策上高估本币币值。
(4) 国家在资本、劳动力、技术、价格、收益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
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进口替代战略也存在着不少缺陷,主要有:
(1) 造成外汇短缺,国际收支不平衡,强化而并非减轻了对国外的依赖。
(2) 阻碍了外贸出口,使经济趋向于“内向型”。
(3) 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带动作用不大。
(4) 未能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5) 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均、利润使用不当等问题。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替代战略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通过高关税或进口限额等措施排斥来自国外的竞争,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可见,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战略。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这些商品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生产规模比较小,主要使用非熟练劳动力,适合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的条件。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学习效应使这些商品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而且带来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外部效应,如培训了一批劳动力,培养了企业家精神,传播了生产和管理技术,等等。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50—60年代提出来的。支持者认为,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有利于减少进口,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发展本国幼稚工业,实现工业化,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等。许多拉美、南亚、中东欧国家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
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国家投资、私人投资、引进外资、合资、合作、建立经济特区等。对进口替代工业的保护措施主要有: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第四,外汇控制和配给,以控制进口总量,并配合进口配额制度。第五,其他保护措施,如资本、技术、价格、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工业并没有在贸易保护下成功地发展起来。进口替代战略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出许多缺陷。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1970年,利特尔、希托夫斯基、斯科特考察了6个国家和地区(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台湾) 的工业化发展经验,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第一,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企业在严密的保护措施下丧失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机,缺乏竞争意识,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价格高,只能继续依赖政府的保护。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是从国外进口的,对国内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不大。
第二,进口替代不利于出口发展,造成国际收支恶化。高估本币是为了扩大投入品的进口,但同时也提高了本国出口品的价格,阻碍了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外汇短缺日益严重。随着国内工业规模的扩大,需要进口越来越多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进口替代战略难以为继。
第三,进口替代不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裕而资本缺乏,但进口替代工业使用的是从国外进口的节约劳动型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生产中的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
第四,进口替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高估本币使农产品出口受阻,农民收入水平下降。而为了支持高资本密集度的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政府又加重对农业的榨取,农民的处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国内对工业品的需求也因此而受到抑制。进口替代工业集中于城市地区,成为传统经济中的“孤岛”,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受政府扶植的少数工业部门享受各种优惠政策,造成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劳动力收入水平差距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