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王权Crown君主政体下由君王或以君王名义行使的各种权力的总和。在加拿大,王权源于历史上英国皇家特权并与议会民主形成一种独特的合作关系。在联邦政府中,王权由无派性的总督代表,在省政府中则由各省省督代表。王权代表者的法定权力在1867年《宪法法案》中有明确规定,并在1947年“特许状”中得到进一步阐述,允许总督酌情行使皇家特权。 王权1822~1905wang quan字心如,号笠公。晚清甘肃省优羌县(今甘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两年后随业师龚衡龄(兴平知县)到兴平读书讲学。嗣后长期主讲文昌、天水、正兴、兴平等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王权从延长知县调任兴平知县。为政清廉,关心民瘼。为减轻农民负担,用公款买马50匹,发给草料费,交城郊农民喂养,闲时耕田,忙时支应官差。光绪三年(1877)陕西大饥荒,减轻税赋、厘定差役的同时,力请赈济,举办义仓;筹集钱物,开办粥厂。重视文教,主持重修槐花书院,续修《兴平县志》。光绪七年(1881)陕西大旱,兴平上报产粮数最少。上司令改动上报数字以隐瞒灾情,被拒绝。他曾在兴平三任知县,每次去任,总有数百士民赴省恳留;每次到任,群众都夹道欢迎。陕甘总督左宗棠路过兴平,王权前去跪迎。左氏忙下车扶起说:“足下陇右读书人也,宰相不为知县下车,我为读书人下车”,成为一时佳话。光绪十二年(1886),王权辞官回乡路过兴平,闻讯迎接的兴平民众排列十余里。光绪三十年(1904),兴平民众在槐巷建造王权生祠以示怀念,世称王公祠。次年病逝,享年84岁。 王权(1822—1905 年)号笠云,清伏羌金川(今甘谷县金乡)人。幼时家贫,勤苦好学。道光二十四年(1844 年),乡试中举,其后主讲岷县文昌、秦州天水、宁远正兴、文县兴文四书院。咸丰八年(1858 年),被选授为文县教谕。同治九年(1870年),任陕西延长县知县,力革旧弊,自理文簿,设粥厂十余处,散棉衣数百件,以苏民困;清积狱,除奸邪,招抚外流,以平民冤;发耕牛,散籽种,开荒田,发展种植业。同治十三年,任兴平知县。光绪三年(1877 年),关中饥荒,力请上级籴谷赈救,又捐献私俸,开厂舍粥。光绪七年(1881 年),又遭大灾,而抚院企图隐瞒灾情,权拒不执行,将兴平县灾情如实上陈,力请减免租税。省院又行文各属地责捐义谷,别县彷徨不敢直说,独权伸言年值歉荒,当赈谷而不当捐谷,并将年荒流亡情况列报,据理力争免捐。此事触怒抚院,将权革职,百姓知真情,聚众向抚院泣涕吁请挽留,巡抚恐招民怨,恢复原职。重到兴平,查实免去渭水沿岸崩坏田地空粮,禁止多种不合理索求。处理讼狱,刚正廉明,敢于抗击强暴,激扬正气。驻藏某大臣灵柩过境,其家丁蛮横勒索,执刀入县署。权挺身而出,夺其刀,立予重杖,百姓称快。陕甘总督左宗棠路过时,权迎于途次,左下车扶起说:“足下是陇右读书人,宰相不为县令下车,特为读书人下车。”随即留谈,并给陕西巡抚信中说:“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而吏治尤为陕甘第一。”光绪十年(1884 年),任富平知县,施政一如既往。又值荒年,米、谷减产,权急民之急,力请减免负担,经当局批准,减地丁之半。光绪十二年(1886 年),离任回乡,与秦州任其昌合纂《秦州直隶州新志》12 卷。光绪三十年(1904 年),陕甘总督崧蕃奏请王权赴“鹿鸣宴”,清廷赏其四品衔。著有《舆地辩同》《辩同录》《典窻》《诂剩》《童雅》《笠云山房诗集》《笠云山房文集》等。除《秦州直隶州新志》和《典窻》等早已刊行外,《笠云山房诗文集》1987 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