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通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通感tong gan

又叫“移觉”。修辞学术语。借助联想,把事物本来作用于某个感官上而产生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使感受相通,叫作通感。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便会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通过心理活动,不同的感官所产生的不同感觉是能够相通的。例如:❶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鲁迅《祝福》)
❷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❸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上)
❹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
❺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例❶听觉移于视觉。“连绵不断”的“爆竹声”只能听,而无法看到,这里却说“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更形象地渲染了祝福的气氛,与祥林嫂的悲剧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照。例
❷视觉移于听觉。“光与景”倒映在水面上,浓淡相间,疏密有致,便自然地联想到跃动在琴弦上的抑扬顿挫、旋律优美的“名曲”。化静为动,给人一种立体感。例
❸嗅觉移于听觉。把幽微断续的淡淡的“清香”,比喻成若有若无的轻柔的“歌声”,使人不仅有舒适感,而且还能感受到韵律美。例
❹听觉移于味觉。“酽”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品尝才感觉到的,这里指歌声醇厚,给人的印象更加具体。例
❺听觉、视觉移于感觉。“响”指歌乐声,本来应诉诸于人的听觉,却给人以“暖”的感觉。舞袖飘拂,应作用于人的视觉,却给人以“寒”的感觉。
通感方法,有的是直接运用的,如例

❺。有的是通过比喻间接运用的,如例❶

❸。如果是后者,则为比喻和通感的兼格。
运用通感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1.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生动、传神,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如例
❺不仅描摹出古代歌舞的特点,而且将阿房宫中侈靡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启人联想,调动起各种感官,从不同方面去领会、揣摩其中的奥妙,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例
❸荷香之淡、之柔、之细,令人感同身受。例
❹歌喉之浓、之厚、之美,令人心驰神往。3.有利于写难写之景,状难状之物。如例
❸香气的感受程度,意会之尚可,言传之则不易。例
❺光和影是否和谐相称,是难于言传的;琴声是否和谐好听,却是可感可辨的。这两例都是利用人们积累的经验,化难为易,收到了奇妙的修辞效果。
运用通感,是有原则的。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之间在心理反映上的相似点,是感觉转移的条件。如例❶是因为人们对“浓云”的感觉(视觉)和对“联绵不断”的“爆竹声”的感觉(听觉)在“合成一天”这一点心理反映上是相似的,所以才拿这种视觉来写这种听觉,构成通感格。如果不存在这条件,任意运用通感,将会令人不解。


通感tonggan

人们在写作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客观事物时,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到另一个感官上,如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感受,在听觉里获得触觉感受等。有人把通感叫做“移觉”,即感觉转移。
通感是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形象思维的特性。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感官反映到作者的脑子里,作者对这些感性材料从各个方面去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人类经验的积累,对待各种感觉的感情态度,都会在写作中表现为通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有嗅觉和听觉相联,“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有视觉化作听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鲁迅的小说《祝福》都用了通感。通感的使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因为要移觉,就必须写两种或更多的感觉,将无形变成有形,单感变成多感。通感描写往往出人意料,别有情趣,它不仅强烈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而且调动人的想象中枢同时活跃,充分展示语言的巨大艺术力量。
早在古代,我国的《礼记·乐记》,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对通感就有了论述。我国唐代诗人对通感的运用已十分普遍。在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心灵论》,荷马的《伊里亚特》都已论到了通感。
使用通感的手法,要注意与诗文整体的协调一致,不能游离于思想内容之外,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要做到通俗好懂,不费猜测。如果感觉之间没有相似处,是不能随便移用的。

通感Tonggan

修辞学术语。借助联想,把事物本来作用于某一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移植到另一感官上,使感受相通,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通感,也叫作移觉。通感的运用由来已久,张弓《中国修辞学》(1926)最早概括出“觉移”。格从心理角度而言,人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在语言表达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既符合人的感受相通的现实,又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想象。例如:❶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歌声如融融春光般温暖,是沟通了听觉和触觉;舞蹈像风雨一样凄清,是沟通了视觉和触觉。
❷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荷花散发出清香,是嗅觉的感受;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的感受,二者联结产生了相通的美感。通感可以调动人们亲身的感受、积累的经验来领会事物的状貌,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自古至今,许多文学作品运用这种方法写难写之景,状难状之物,并且渲染、深化了作品的意境。通感也是词语移用的方式之一,它与移就、拈连都有相似之处,但又各不相同。通感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感觉互相沟通才能形成,而移就不需要这个条件;拈连必须依靠上下文作衬托,拈连的词要在上下文中显现,而通感不需要这个条件。

通感

又称“移觉”。修辞格的一种。在叙事状物时,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清香)移至听觉(歌声),嗅觉和听觉相互沟通,引人联想。参见“美学”中的“通感”。


通感

又称“通觉”、“联觉”。指人在审美时,感官作用的相互替代和转换。如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表象联想、扩大审美时空。它的获得,要依赖于经常性的审美观察和创造。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通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