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遗尿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遗尿症yiniaozheng小儿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称原发性遗尿症如在2 ~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4~5岁后又失去控制能力,称继发性遗尿症。遗尿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 12~18岁。遗尿多规律性地发生在上半夜,也可以一夜数次,有时症状消失后又再出现,或持续到性成熟期自然消失。本症无排尿困难或剩余尿。大部患者属功能性原因,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可见于因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环境,生活不适应,缺乏正确教养习惯等情况。本病多发生于易兴奋,胆小被动或过度熟睡的儿童。少数患者亦可因器质性病变引起,如脊柱裂、脊髓炎、癫痫、大脑发育不全及膀胱容积小等。诊断本症时应了解患儿性格、精神及发育状况,生活环境、教养习惯等,并认真做体格及神经系统检查。如有器质性病变,应找出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 如为精神因素,则应着重解释教育,解除其精神负担,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白天不要过度疲劳,让患儿与家长了解本症为暂时性功能失调,建立治愈信心,并训练膀胱正规排尿。傍晚少进液体,以减少膀胱容量,并在夜间习惯遗尿时间,唤醒患儿排尿。在一般疗法基础上,也可加用药物治疗。 遗尿症儿童在5岁以后,仍有经常性的不自主排尿,多数发生在夜间,又称夜尿症。尿液存储在膀胱内,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内的压力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神经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腰骶部的低级排尿中枢,并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如果环境条件不许可排尿,大脑皮层就会抑制尿意,这种由意识控制排尿的机制,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一般,二三岁的幼儿就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白天不尿裤子,夜间能因尿意而醒来排尿,偶尔尿床。儿童遗尿症,约10%左右是由躯体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膀胱炎、蛲虫症、糖尿病等)所引起的,称为器质性遗尿症。90%左右是功能性遗尿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致。其诱因多系精神方面的障碍,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紧张、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等。睡眠过深、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也是主要诱因,从小培养儿童有良好的排尿习惯是预防遗尿症的重要措施之一。训练排尿习惯一般自1—2岁开始,同时注意消除引起小儿情绪不安的各种因素,及早治疗小儿的各种躯体疾病。功能性遗尿症的治疗: 遗尿症yiniaozheng儿童在5岁以后,仍有经常性的不自主排尿,多数发生在夜间,又称夜尿症。尿液存储在膀胱内,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内的压力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神经冲动经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腰骶部的低级排尿中枢,并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排尿,大脑皮层就会抑制尿意,这种由意识控制排尿的机制,需要大脑发育成熟到一定的程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一般,2~3岁的幼儿就可以开始自行控制排尿,白天不尿裤子,夜间能因尿意而醒来排尿,仅偶尔尿床。儿童遗尿症,约10%左右是由躯体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膀胱炎、蛲虫症、糠尿病等)所引起的,称为器质性遗尿症。90%左右是功能性遗尿症,由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所致。其诱因多系精神方面的障碍,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紧张、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等。睡眠过深,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也是主要诱因。从小培养儿童有良好的排尿习惯(训练排尿习惯一般自1岁左右开始),注意消除引起小儿情绪不安的各种因素,及早治疗小儿的各种躯体疾病,都是预防本症的重要措施。功能性遗尿症的治疗: 遗尿症指3岁以后睡梦中不自主地排尿。绝大部分因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功能失调,由精神性因素引起,如紧张、过于疲劳等,少数可由于大脑、脊柱等器质性病变引起。有的持续至青春期才消失。应消除病因及紧张、恐惧情绪,晚间少喝水,家长定时喊醒排尿,配合针炙治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