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遗忘曲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遗忘曲线yiwang quxian是描绘遗忘速度的曲线(见下图)。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他所使用的记忆材料是无意义音节,如XIQ、ZEH、GUB等。这些音节组不具有任何意义,使用这种材料的目的在于排除过去经验的影响。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节省法。即第二次学习同一材料比第一次节省了多少。研究结果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就开始了,而且最初的遗忘速度较快,如学习后的20分钟遗忘量达41.8%,以后逐渐缓慢,在31天后遗忘量达78.9%,而且在一定时间后,遗忘量保持一定的平稳状态。艾宾浩斯将实验结果绘制成遗忘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保持量为纵坐标,绘出了遗忘进程的形式,即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说明了遗忘的一条发展规律: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遗忘量是先多后少。 遗忘曲线亦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描绘遗忘速度的曲线,表明遗忘或保持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首创。19世纪末期,他以自己为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为识记材料进行实验。当识记材料达到恰能成诵时停止。经过一段时间再重新学习,以重学节约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指标。结果表明,识记后一小时能保持原材料的44%左右,经过两天后能保持28%,此后遗忘速度逐步减慢,6天后保持原识记材料的25%。他依据实验结果,以时间为横座标,保持的百分数为纵座标,描绘了一条遗忘曲线,以揭示遗忘发展的规律: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遗忘是先多后少。之后,许多心理学家也证实了艾宾浩斯的结果,并且表明保持或遗忘受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方法、理解程度以及识记时的主观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遗忘曲线yiwang quxian描绘遗忘速度的曲线。曲线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创对遗忘现象的研究。他用无意义音节为识记材料进行实验, 结果发现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即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的。之后的研究还发现,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如识记材料的性质。 遗忘曲线又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9世纪80年代创制的用以描绘遗忘发展进程的曲线。揭示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识记后短时期内遗忘较多,在过了较长时间间隔后,记忆保持的份量较少了,遗忘的发展也较慢了。后来研究进一步表明:遗忘的发展还受材料的性质和份量、识记的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