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山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金山寺

佛寺名。在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上。寺创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梁武帝天监四年(505) 首设水陆道场于此寺。(《佛祖统纪》) 唐时因开山得金,从此山为金山,寺称金山寺。宋真宗因梦游金山寺,曾赐名 “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 “江天禅寺”。俗仍称金山寺。寺倚山而建,殿宇厅堂,楼阁亭台,巧妙布局,层层相联,山寺浑为一体,丹碧辉映,别具一格。历来是我国佛教禅宗名寺。主要建筑有大小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江天一览亭、留玉阁、慈寿塔等。伴随这些古建筑,有关佛印与苏东坡、道悦与岳飞、法海与白娘子、梁红玉与韩世忠的动人故事,流传至今。

金山寺

位于金山西部。原建于东晋,名泽心寺,唐以后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1948年毁于大火,现存主要建筑为1988年重建。历史上最盛时有僧人3千余,四方前来参禅的僧侣多达万人。寺院规模宏大,依山而建。大雄宝殿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25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歇山重檐,金色琉璃瓦,黄墙朱柱,白色柱础栏杆,十分雄伟壮丽。其他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佛堂、方丈室、留玉阁、观音阁、留云亭等,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外有亭的庞大建筑群体,因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宋王安石《金山》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寺中藏有周鼎、诸葛亮战鼓、苏东坡玉带、文征明金山图,合称“金山四宝”。

金山寺

佛教寺庙。在开江县。唐天宝年间(742年~755年) 始建。明正德六年 (1431年)遭兵祸。清康熙时复建,乾隆时达州 (今达川地区) 西圣寺僧德岸来此扩建,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始具规模,县佛事机构 “僧会司”设此。现存建筑主要有宝树堂、护法殿、大雄殿、藏经楼等,并有清碑21通,记有历史沿革、弘法礼佛等事。

金山寺

坐落在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故名。金山原名浮玉山,相传因唐代僧人裴头陀 (即法海和尚) 开山得金,献于皇上,皇帝复赐建寺,始称金山,山高44米,周长520米,古为江中一岛,有“江心一芙蓉” 之称,直至清同治初年南岸沙涨,水道淤塞,遂与陆地相连,成为内陆山。
金山寺创建于东晋,原名 “泽心寺”,梁武帝天监四年始于此设水陆道场。唐代改称 “金山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因真宗皇帝梦游金山寺,而改名 “龙游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南巡时改赐为 “江天禅佛”,俗称 “金山寺”。寺由于民间广为流传着 “梁红玉在金山擂鼓助战,韩世忠击败金兵” 和 “白娘子水漫金山寺” 等传奇故事,而闻名遐迩。
寺依山西麓而建,寺门及主殿均面向西,由山下寺门至山顶,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殿宇厅堂,幢幢相衔,构成丹碧辉映,绚丽奇目,别具一格,山寺一体的古建筑群,故有金山 “寺里山” 之说。据载,唐宗全盛时期,寺内有僧3000多人,是我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历代多有兴建,可是民国三十七年国民党军队竟在金山放火,把金山寺的300余间殿宇化为灰烬。现建筑基本上都是解放后陆续修复的。
石牌坊: 寺前八字黄墙及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高10多米,解放后重建,雕龙竖额上书 “江天禅寺” 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之御笔。坊前两侧有一对造型独特的石狮,坊前置一鼎炉,高4米多,上铸“江天禅寺”,“佛历2527年夏历癸亥年制” (即1983年制)。
山门殿: 面宽五间加二廊,拱型门三,黄墙,殿内灰大理石座上供奉着 “布袋和尚” 像,背后供 “韦驮” 像,两侧是“四大天王” 泥塑。殿及佛像都是1982年恢复的。
大雄宝殿: 1988年重建,面阔五间,方形,重檐歇山黄琉璃顶,通面宽23.8米,台明宽2米,通高25米,殿前有2层平台。殿南原有的三间平房中,现供释迦牟尼像和迦叶、阿难像,是近年来由西藏请来的檀木雕,两侧有18尊铜罗汉是近年来由五台山请来的。这些佛像形态自如,生动逼真,工艺精细,衣褶流畅。将在大雄宝殿峻工后,移至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后沿曲折石阶而上,越三层阶梯至石砌绝壁之上,有一座小殿,内立六块御碑,乾隆辛未年的一块,乾隆壬午年的二块,乾隆乙酉年的三块。碑刻保存基本完好。沿北侧绕过法海洞,再拾级而上即至慈云塔,砖木结构,八角七级,各层均有木围栏,塔内有楼梯可登至七层,旁有 “天地同庚” 等石刻多块。
山顶有 “留云亭”,“江天一览” 亭匾和亭内石刻碑均为康熙皇帝南巡时的御笔。
金山寺文物陈列室中,陈列着许多珍奇文物。其中有苏东坡发现的黑、白 “雪浪石” 各一块。更有被誉为 “金山四宝”的周鼎、苏东坡玉带、诸葛铜鼓和金山图手卷。
乾隆时曾建有文宗阁,藏有 《四库全书》,惜毁于太平天国之战。
此外,金山寺内还有苏东坡抄写佛经的 “楞伽台”、“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罗汉洞”、“妙高台”、“玉带桥”、“御码头” 等古迹。登上山顶慈寿塔,可以远眺瓜州、焦山和北国,俯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
解放后,金山寺经恢复、扩建,已辟为 “金山公园”。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终年不绝,现已成为江苏省重点旅游景点。

金山寺

坐落在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故名。金山原名浮玉山,相传因唐代僧人裴头陀 (即法海和尚)开山得金,献于皇上,皇帝复赐建寺,始称金山,山高44米,周长520米,古为江中一岛,有 “江心一芙蓉”之称,直至清同治初年南岸沙涨,水道淤塞,遂与陆地相连,成为内陆山。
金山寺创建于东晋,原名 “泽心寺”,梁武帝天监四年始于此设水陆道场。唐代改称“金山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因真宗皇帝梦游金山寺,而改名 “龙游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南巡时改赐为 “江天禅佛”,俗称 “金山寺”。寺由于民间广为流传着 “梁红玉在金山擂鼓助战,韩世忠击败金兵”和 “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等传奇故事,而闻名遐迩。
寺依山西麓而建,寺门及主殿均面向西,由山下寺门至山顶,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殿宇厅堂,幢幢相衔,构成丹碧辉映,绚丽奇目,别具一格,山寺一体的古建筑群,故有金山 “寺里山”之说。据载,唐宗全盛时期,寺内有僧3000多人,是我国著名的禅宗古刹。历代多有兴建,可是民国三十七年国民党军队竟在金山放火,把金山寺的300余间殿宇化为灰烬。现建筑基本上都是解放后陆续修复的。
石牌坊: 寺前八字黄墙及四柱三门三楼石牌坊,高10多米,解放后重建,雕龙竖额上书 “江天禅寺”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之御笔。坊前两侧有一对造型独特的石狮,坊前置一鼎炉,高4米多,上铸 “江天禅寺”,“佛历2527年夏历癸亥年制”(即1983年制)。
山门殿: 面宽五间加二廊,拱型门三,黄墙,殿内灰大理石座上供奉着 “布袋和尚”像,背后供 “韦驮”像,两侧是 “四大天王”泥塑。殿及佛像都是1982年恢复的。
大雄宝殿: 1988年重建,面宽五间,方形,重檐歇山黄琉璃顶,通面宽23.8米,台明宽2米,通高25米,殿前有2层平台。殿南原有的三间平房中,现供释迦牟尼像和迦叶、阿难像,是近年来由西藏请来的檀木雕,两侧有18尊铜罗汉是近年来由五台山请来的。这些佛像形态自如,生动逼真,工艺精细,衣褶流畅。将在大雄宝殿竣工后,移至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后沿曲折石阶而上,越三层阶梯至石砌绝壁之上,有一座小殿,内立六块御碑,乾隆辛未年的一块,乾隆壬午年的二块,乾隆乙酉年的三块。碑刻保存基本完好。沿北侧绕过法海洞,再拾级而上即至慈云塔,砖木结构,八角七级,各层均有木围栏,塔内有楼梯可登至七层,旁有“天地同庚”等石刻多块。
山顶有 “留云亭”,“江天一览”亭匾和亭内石刻碑均为康熙皇帝南巡时的御笔。
金山寺文物陈列室中,陈列着许多珍奇文物。其中有苏东坡发现的黑、白 “雪浪石”各一块。更有被誉为 “金山四宝”的周鼎、苏东坡玉带、诸葛铜鼓和金山图手卷。
乾隆时曾建有文宗阁,藏有 《四库全书》,惜毁于太平天国之战。
此外,金山寺内还有苏东坡抄写佛经的 “楞伽台”、“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罗汉洞”、“妙高台”、“玉带桥”、“御码头”等古迹。登上山顶慈寿塔,可以远眺瓜州、焦山和北国,俯视长江之水滚滚东流。
解放后,金山寺经恢复、扩建,已辟为 “金山公园”。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终年不绝,现已成为江苏省重点旅游景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