銙kuǎ
也作“
”“胯”。也称“胯子”。腰带饰物。即钉缀在带鞓当的片状牌饰。源于西北少数民族腰带上的牌饰。唐代以来官庶皆用,以质料、形状、数量、纹饰等辨别等级。造型有圆形、心形、方形等。主要质料有金、银、铃石、犀角、铜铁等,可分别称之“金带”“玉带”等名。至宋形制增至二十余种,并以纹饰区分等级。元代参照唐宋之制而略有损益。明清时期仍有此制,且通于命妇。《新唐书·车服志》:“腰带者:搢垂头于下,名曰䤩 尾,取顺下之义。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文武品阶腰带,盖古革带也……高祖三品以上,以金为銙,服绿;庶人以铁为銙,服白。”宋王得臣《麈史》卷上:“古以韦为带,反插垂头,至秦乃名腰带。唐高祖令下插垂头,今谓之挞尾是也。今带止用九胯,四方五圆,乃九环之遗制。”宋岳珂《愧郯录》卷一二:“宗戚群珰,间一有服金带,异花精致者,人往往辄指目:‘此紫云楼带。’……镂篆之精,其微细之像,殆人于鬼神而不可名,且往时诸带方胯,不若此带。”《元史·舆服志一》:“偏带,正从一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荔枝。五品以下以乌犀。并八胯,鞓用朱革。”
.jpg)
革带上的銙(江苏苏州元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