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闭关政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83 闭关政策

明朝开始实行。明初实现全国统一后,在国家对外关系方面,明太祖比较消极保守。由于兼并群雄时的残余势力逃入东南沿海一带并又潜在倭寇之患,便实行“海禁”,是为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之发端。后继各帝时松时紧。清初,为对付明朝残余势力,严禁商民出海,违者一律处死。以后面对西人来华,在康熙、雍正年间,严格实行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并对进出口贸易实行封建垄断。1757年,乾隆帝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处通商口岸,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向前发展。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南京条约》签订,中国丧失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后,方告结束。近300年的闭关自守,使中国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闭关政策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初,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抗清,厉行“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民俗易器,洋货错处,必致滋事”为理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岸,仅限广州一口岸通商贸易,并设立“公行制度”垄断贸易,只允许外商与清政府规定的公行商人办理贸易和其他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在广东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后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了苛细而烦杂规定,其目的在于防范和管制。这些章程和规定,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才被打破。

闭关政策

清政府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初为割断大陆汉人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厉行海禁,严禁商民下海交易。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下令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18世纪后,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伸展势力。为防范外国入侵,1757年(乾隆 二十四年),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建立公行制度,对进出口商品严加限制。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它是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尽管后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闭关政策

清代所奉行的一种对外政策。为了防备郑成功,1655年,应闽浙总督屯泰之请,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贸易。1656年,继而下达“禁海令”,实行“海禁”。1661年,清政府下达“迁海令”,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导致沿海地区日渐荒凉。1684年,康熙帝下令开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对外通商。1717年,复行南洋海禁。1727年,再开南洋海禁,同时限令出洋者3年内回国。1757年,清朝再次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