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2 义儒家的伦理范畴。指人的思想要正义、适当、合理。“义者宜也” (《礼记·中庸》),“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论语·思义》)。师服主张礼从义出,“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左传·桓公二年》);孔子认为“礼以行义”。春秋时的义指等级规定和服从等级的意识,子路认为义指人伦大义,即君臣父子关系。《卫灵公》中说“君之义以为质”,视义为内心的品德,《论语》中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行为和言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提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主张舍生取义,穷不失义,把仁义连在一起,形成后儒仁义概念。仁是理想,义是仁的实践,仁义成为儒家的道德信条。“仁,人之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墨子认为义是利益。儒家把义同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 “五常”。 义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苏洵《谥法》曰: “制事合宜曰义,见义能终曰义,先君后己曰义,取而不贪曰义。” 郑樵 《通志·谥略》 把 “义”列为上谥。 义Yi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和行为准则。“义”的问题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即被人们所关注,到孔孟时代被确立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常与“仁”并称连用。诸子百家关于“义”的理解各有不同。儒家学派所讲的 “义”主要有两层含义: 其一, “义”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个人修养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孟子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下》)遵守“义”的规范是人的必备品质,否则就不能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其二, “义”是判定一切是非的标准。“义也者, 万事之纪也。”(《吕氏春秋·论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孟子还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认为“义”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所谓道德修养,就是把这种先天的良知良能发掘出来,加以保持、培养、扩充。与“义”相对的是“利”。义利之辨,在绵延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从未停止过。儒家的观点是重义轻利或贱利贵义。孔子明确的说: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儒家关于“义”的观点和“义利”关系的态度,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确认和大多数思想家的认同, 是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观念, 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义见“哲学”中的“义”。 义指思想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孔子主张以义为立身标准,认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孟子指出:“义,人之正路也。”荀子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墨家则以利释义,认为“义,志以天下为,而能利之,不必用”。后世儒家多重义轻利,唯北宋李觏,南宋叶适、陈亮,清颜元、李塨重视功利,反对空谈仁义。 义yi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合于义理,相当于“按照义理”,或可译为“执意”。如: ❶吾义不食子之食也。(《列子·说符》“义”句:我按照义理不该吃你的食物。) 义儒家思想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主要指伦理关系。《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行而宜之谓之义。孔子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仕君就是“大义”。“义”行的准则是“礼”:“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孟子》则把“义”扩展为一切符合于“仁”的行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尽心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居心于仁,行由其义,则“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由于义行常和利益发生冲突,故学者多有“义利之辨”。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孟子亦以“义”排斥“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至荀子,则义、利并存,但以义为主:“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墨家则以义、利为一:“义,利也。”(《墨经上》)如果不合“人民之大利”,也就是不义。而道家则崇尚自然,不别义、利:“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辨?”(《庄子·齐物论》)故以仁、义为旗帜者,主要是儒家,对后世学者,则常以其对仁、义的态度而划分其家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