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阴阳五行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阴阳五行阴阳与五行两说的合称。阴阳本指阳光向背,又引申为事物之正反两面,以说明自然、社会中的对立、消长现象。五行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元素,后引申为世界万物的起源和质料。《管子》开始将两说相合,以说明季节变化。战国末邹衍开始把朝代更替和阴阳消息、五行生成、五德终始进行比附,构成历史循环论。西汉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解释万物生成与天地起源,并形成“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宋明理学以阴阳一五行、阴阳—太极为基本观念,构成理学体系。清代戴震提出:“阴阳五行,道之实体。”剥去了阴阳五行说上的神秘主义外衣。 阴阳五行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赋予其特定的医药学内容。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不仅说明了物质世界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揭示不同事物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制约即相生相克的联系,以保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生克互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保持五行无太过或不及,在自然为正常变化,在人体为生理变化。若五行任何一行出现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异常克制,即相乘,相侮。五行相乘指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五行相侮指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反向异常克制。如:木行太过,就会乘土行,同时还会对金行发生反向的相侮;木行不及,土行就会侮木,金行也会乘木。五行相乘、相侮在自然为反常现象,在人体为病理变化。五行学说用于医学领域,一是以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土”长养万物、生化万物一样,便以“土”的特性来概括脾的功能。二是用事物五行归类,既说明了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又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三是用五行生克说明五脏之间存有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其协调平衡的有机联系。说明病理,主要用五行乘侮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于诊断:一是判断病位,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即提示病在肝。二是判断证候,如面目红赤,口苦舌烂,烦躁易怒,即提示为心肝火旺之证。三是分析病机,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弦,提示肝旺乘脾。四是判断病势顺逆,若色脉相符,如肝病见青色,弦脉,提示病顺,预后良好;若色脉相克,如肝病见青色,浮脉(肺金之脉),则示病逆,预后不佳。用于治疗,主要是确立治疗补泻的原则,如补法用于相生之脉的虚证,泻法用于相克之脉的实证。中医学的“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及“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作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法,就是其具体应用。此外,五行学说对于针灸疗法,精神疗法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