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阴阳五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阴阳五行

阴阳与五行两说的合称。阴阳本指阳光向背,又引申为事物之正反两面,以说明自然、社会中的对立、消长现象。五行指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元素,后引申为世界万物的起源和质料。《管子》开始将两说相合,以说明季节变化。战国末邹衍开始把朝代更替和阴阳消息、五行生成、五德终始进行比附,构成历史循环论。西汉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解释万物生成与天地起源,并形成“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宋明理学以阴阳一五行、阴阳—太极为基本观念,构成理学体系。清代戴震提出:“阴阳五行,道之实体。”剥去了阴阳五行说上的神秘主义外衣。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合称,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古代医家把阴阳五行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赋予其特定的医药学内容。
阴阳 是对自然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类经·阴阳类》也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一般说来,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四项。阴阳学说阐明人体结构时认为人体是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有机体,说明人体生理时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即“阳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人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而失却协调平衡,则是病理状态。火热阳邪偏盛,病体表现为实热证,并可伴见不同程度的伤阴液的表现,即“阴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寒湿阴邪偏盛,则为实寒证,并可伴见不同程度的伤阳气的表现,即“阳胜则寒”,“阴胜则阳病”。人体阳气偏衰,表现为虚寒证,即“阴虚则寒”;阴精偏衰,则表现为虚热证,即“阴虚则热”。由于阴阳互根互用,所以当阴液或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是“阴阳互损”,最终形成阴阳两虚之证。疾病过程中的证候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发生转化,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主要是以阴阳属性归纳各种症状和体征,初步判别为阴证和阳证。一般言之,阳证病位较浅,多实多热,病程较短,较易治易愈;阴证病位较深,多虚多寒,病程较长,较为难治难愈。这样就会对疾病本质有个总体认识,做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思路不乱,有利于深入辨证。阴阳学说用于治疗,一是指导确立法则,针对阴阳偏盛的病证,可采用“实者泻之”的方法,或清热泻火“热者寒之”,或温散阴寒“寒者热之”;针对阴阳偏衰的病证,可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或温补阳气,或滋养阴液。二是归纳药性的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此外,养生保健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使人体阴阳与自然阴阳消长盛衰变化保持协调统一,臻至寿域。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医学以五行特性概括人与自然各种事物的属性,如下表:

自 然 界
人 体
































湿




西


长夏










小肠

大肠
膀胱







皮毛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不仅说明了物质世界的复杂、多样性,而且揭示不同事物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制约即相生相克的联系,以保持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之间生克互寓,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保持五行无太过或不及,在自然为正常变化,在人体为生理变化。若五行任何一行出现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异常克制,即相乘,相侮。五行相乘指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五行相侮指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反向异常克制。如:木行太过,就会乘土行,同时还会对金行发生反向的相侮;木行不及,土行就会侮木,金行也会乘木。五行相乘、相侮在自然为反常现象,在人体为病理变化。五行学说用于医学领域,一是以五行特性说明五脏的功能特点,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土”长养万物、生化万物一样,便以“土”的特性来概括脾的功能。二是用事物五行归类,既说明了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又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三是用五行生克说明五脏之间存有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从而保持其协调平衡的有机联系。说明病理,主要用五行乘侮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于诊断:一是判断病位,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即提示病在肝。二是判断证候,如面目红赤,口苦舌烂,烦躁易怒,即提示为心肝火旺之证。三是分析病机,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弦,提示肝旺乘脾。四是判断病势顺逆,若色脉相符,如肝病见青色,弦脉,提示病顺,预后良好;若色脉相克,如肝病见青色,浮脉(肺金之脉),则示病逆,预后不佳。用于治疗,主要是确立治疗补泻的原则,如补法用于相生之脉的虚证,泻法用于相克之脉的实证。中医学的“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及“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作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法,就是其具体应用。此外,五行学说对于针灸疗法,精神疗法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