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行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7 陶行知1891—1946

教育家。原名文浚,安徽歙县人。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4年赴美留学。1915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同年秋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为J.杜威和P.孟禄的学生。1917年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学位,秋季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并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在此期间,提倡教育改造,主要是反对教与学脱离,改教授法为教学法。1923年辞去东南大学的职务,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于1926年开始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学校,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在此实践中,提出了其生活教育理论,主要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部分组成。认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教学做合一,就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封闭晓庄学校,他遭通缉,到日本避难。1931年春回国,在上海推行普及教育运动,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推行“小先生制”。“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变化,赞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1936年初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提倡国难教育运动,把教育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7月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并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为国民外交使节,先后到亚、非、欧、美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开展募捐活动。抗日战争时间,拒绝在国民党政府担任高级职务,在重庆北碚创办了育才学校,提倡战时教育运动。抗战胜利后,倡导民主教育运动,创办了社会大学,投身于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洪流之中。因劳累过度,猝然病逝。毛泽东亲笔为他写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著作收录于《陶行知全集》 中。

陶行知1891—1946Tiao Xingzhi

现代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1910年由南京汇文书院文科直升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赴美留学,入美国伊诺大学,攻读市政。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成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志愿“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从此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他教学生涯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和影响,使他的部分教育思想得以实现。1923年,他辞去东南大学(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的校名)的职务,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主办《新教育》杂志,发表许多改进中国教育的文章。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1927年)、山海工学团(1932年)、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各种类型的新型学校。他也是我国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政治,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生活。在教学方法上,他非常注重启发式,主张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行知书信》、《斋夫自由谈》等,现已出版《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原名文* *,后改名知行,最后改名行知。安徽歙县人。早年入教会学堂学习,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学习,1914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15年获政治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17年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开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宣传平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后转而提倡乡村教育运动和普及教育运动。1927年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1930年受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赴日本避难。1931年从国外回到上海,任《申报》总经理处顾问,并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并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在此期间,他对《申报》的革新,对促其转向支持进步力量和抗日救亡运动,起了较大的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他目睹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著书予以抨击并极力赞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一二·九”运动后,他和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后又组织困难教育社,发表了《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缘起》和《国难教育社宣言》,提倡国难教育运动。1936年,他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委托,国游亚、非、欧、美等28国,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38年,陶行知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随后又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倡导民主教育运动和社会大学运动,并创办了社会大学。1946年,他到上海后,又投身于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洪流之中。因劳累过度,猝然病逝。陶行知的主要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普及教育》、《行知诗歌集》等。

陶行知1891—1946Taoxingzhi

名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长、系主任。后参加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从事平民教育和教育改良运动。1927年3月在南京郊外创办晓庄乡师范学校,提出“生活教育”等理论。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一二·九”运动后,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宣传抗日,参加民主运动。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培育人才。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主办《民主》周刊。1946年7月25日,病逝上海。著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知行诗歌集》等。
作为教育家,陶行知的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他对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详尽地阐发了教师职业道德和学生道德。他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起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信仰,把教育看成是创立新社会,改造国民性的重要途径。在如何对待师生关系上,他要求教师打破师道尊严的封建观念,培养起民主的作风。针对旧社会教育那种脱离生活实践,死记书本知识的“老夫子”形像,提倡“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新型教师人格。与主张新的教师道德相一致,他提倡新的学生道德。他认为,一名合格的学生首先要树立起“求知的科学精神”,不迷信教条,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一切。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坚强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要学会善于团结广大劳动群众,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改造社会和国民性的斗争中去,并努力说服群众,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此外,陶行知还揭露、谴责了旧中国一夫多妻制给个人、团体、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巨大损害;提出了做完整人,做充分发展的人的思想;批判了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观点。在医德理论中,他提出了保存生命,治病救人的最高原则,要求医生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关怀备致和行医廉洁的三大美德。


陶行知1891—1946Taoxingzhi

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安徽歙县人。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4年赴美留学,曾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P·孟禄学习。1917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20年代初期,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最早关注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起草并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学校宣言》。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教育农民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0年4月学校被查封,遭通缉,避难日本。1931年回国,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开始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进社会生活。1935年“一二·五”运动后,作为发起人之一,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初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发表宣言,提倡国难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国民党政府许予的清闲高级职务。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这一时期,在重庆经常与周恩来、董必武等共产党人接触,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了进一步了解。提倡战时教育运动和全面教育运动。抗战胜利后,倡导民主教育运动和社会大学运动,并创办社会大学。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到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中。1946年在国民党政府的迫害下病逝。陶行知有关教育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教学做合一讨论集》、《幼稚教育论文集》、《老少通千字课》、《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续编》、《普及教育三编》等。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族、民主革命道路的典范。

陶行知

中国创造教育的先驱。详“教育学”中的“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现代教育家。安徽歙县人。原名陶文騠,后改名行知。1914年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教育科主任、教育系主任。1923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于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自然学园”及“山海工学团”,推行生活教育运动,倡导小先生制。“一二·九”运动后,同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发起组织“国难教育社”,发表《国难教育宣言》,提倡“国难教育”运动。同年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受“全国救国联合会”委托,为国民外交使节,先后赴亚、非、欧、美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救亡运动作出突出贡献。1938年12月正式成立“生活教育社”。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提倡“战时教育运动”和“全面教育运动”。抗战胜利前后,倡导民主教育运动和创办社会大学,投身于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运动。1946年7月在上海猝然病逝。在教育思想上,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极力提倡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亡”。强调开展“师范教育下乡运动”。要求把“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培训成“导师”,认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注重创造性才能的培养,强调“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能创造的人”,提出“儿童是新时代之创造者”,鼓励儿童创造新世界。主张培养儿童的“自动”精神,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要“使人才幼苗得到及时之培养而免于延误枯萎”。著作有《陶行知全集》。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早年赴美留学,获政治硕士和都市学务总监学位。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教授,以及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等职。先后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毕生献身教育事业,尤其致力于平民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许多新建树,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有:一是主张树立正确的公私观。要求师生公私分明,“尊重公有财产”,敢于向公私不分的“混帐”作斗争。在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上,提倡“天下为公”、“人民第一”和“群己相益”,要把“教育为公”、“文化为公”视为大德,奉为天职。二是倡导“人中人”的人格标准。认为“生活即是教育”,世上“最伟大的老师是老百姓”,人们应有眼睛向下、“钻进老百姓的队伍里去”与他们打成一片、拜老百姓为师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摇不动”的“国人气节”,做到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是实行“注重自治”的德育原则。提出学校教育应注意“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认为自治是“人生的一种美术”,是“真正的人格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动精神和集体生活能力的根本途径。德育自治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摒弃“被治”意识。要求学校和教师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指出:“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是学校教育中“最不幸的事体” (《南京中等学校训育研究会》)。 “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宣言》), “千教万教”就是“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就是“学做真人”。因而要求教师改变作风,做学生的朋友,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以便发挥自己在德育方面的作用,要求学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识,在行为之前就能对是非善恶、公私义利作出“最明白的判断”。陶行知的教育伦理思想既不乏对中国传统教育伦理思想的继承,也颇多对西方教育伦理思想的借鉴,然而,更多、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的独创和贡献。尤其可贵的是,他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模范地实践了他对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要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人民教育家的完美人格。

陶行知1891~1946

教育家。原名文浚。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1916年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学教授、教务主任。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进平民教育运动。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和上海山海工学团。抗日战争期间来到四川,1939年在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又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不但为抗日战争培养和输送了人才,而且提出了抗战教育理论。抗战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抗战时期的具体运用,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变化形式。这个时期,陶行知曾撰写 《谈生活教育》、《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育才二周年之前夜》、《创造宣言》等重要文章和文件,论述了抗战教育培养学生生活创造能力的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撰写 《创造的儿童教育》、《实施民主教育提纲》、《民主教育之普及》、《社会大学运动》等文章,揭露和批评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法西斯教育,主张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教育,并提出了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 四大方针。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领导并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抗战教育运动和民主教育运动,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被誉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著作有 《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

陶行知1891~1946

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笔名斋夫、梧影等。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赴美国留学。初入伊利诺大学学市政,获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研究教育,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授和教育科主任、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南京安徽公学校长等职。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和江苏省淮安新安小学。1929年冬,上海圣约翰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次年,晓庄学校(原晓庄师范)因主张抗日,遭国民党政府查封,被通缉,逃亡日本。1931年冬潜返上海,受聘《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后创办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师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此后,以国民外交使节身份赴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主张。回国后,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次年1月,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任校长。4月,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7月25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曾任歙县旅沪同乡普及歙县教育助成会副主任,集资创办歙县第一工学团。著作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行知诗歌集》等。198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陶行知全集》6卷。

陶行知1891—1946

原名文濬。歙县人。早年入金陵大学读书,1914年赴美留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安徽公学等校任教务主任、教授、校长等职。1923年起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推行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师范、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宣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主张抗日救国,曾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全国各界救国会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投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倡导民主教育运动。1945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在上海病逝。著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集》、《行知诗歌集》、《幼稚教育文集》、《普及教育》、《古庙敲钟录》等。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动家,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浚,因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曾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4年留学美国,先入伊利洛斯大学学习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拜师于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回国后,供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员、教育科主任和教务主任等,又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率先关注乡村教育问题。
1926年发表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革》 等文章,认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极力主张“一定要教育与农业携手”,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制度等。1927年,他在南京郊外晓庄创办了一所与旧教育分庭抗礼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作为一个实验基地,晓庄学校着实为其实践并丰富教育思想提供了舞台。他的“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也得以实践验证和发展,并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观点逐步产生怀疑,乃至摈弃。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晓庄学校,对陶行知发出了通缉令。为逃避追捕,他在友人帮助下,东渡日本,次年初返上海。不久,又联络一些校友和知名人士,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主张把“科学下嫁给儿童”,“下嫁给大众”,并倡导编辑出版了 《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 等科普读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严酷的民族危机,又一次猛烈地刺激了陶行知。他坚决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年底,他又发起创办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山海之学团。参加者有工人、农民,接受军事、生产、科学、知识、运用民权、节制生育等六项训练。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他与共产党积极配合,冒着生命危险宣传抗日,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他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被推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初,他又发起组织国难教育运动会等,提倡国难教育运动等,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9年,他又在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的支持关怀下,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1947年7月,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和迫害下,陶行知在上海猝死,终年55岁。他是旧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典范。他逝世后,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写悼词,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赞他“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他有一句名言“捧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是他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 陶行知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革》、《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普明教育三编》 等。

陶行知

陶行知 (1891—1946),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活动家,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浚,因信奉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说”,曾改名知行,后又改名行知。1914年留学美国,先入伊利洛斯大学学习市政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学,拜师于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17年回国后,供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员、教育科主任和教务主任等,又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积极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率先关注乡村教育问题。
1926年发表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革》等文章,认为 “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极力主张 “一定要教育与农业携手”,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教育制度等。1927年,他在南京郊外晓庄创办了一所与旧教育分庭抗礼的新型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作为一个实验基地,晓庄学校着实为其实践并丰富教育思想提供了舞台。他的 “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也得以实践验证和发展,并对杜威的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观点逐步产生怀疑,乃至摈弃。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晓庄学校,对陶行知发出了通缉令。为逃避追捕,他在友人帮助下,东渡日本,次年初返上海。不久,又联络一些校友和知名人士,创办 “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主张把 “科学下嫁给儿童”,“下嫁给大众”,并倡导编辑出版了 《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等科普读物。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严酷的民族危机,又一次猛烈地刺激了陶行知。他坚决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年底,他又发起创办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山海之学团。参加者有工人、农民,接受军事、生产、科学、知识、运用民权、节制生育等六项训练。1935年 “一二·九” 运动后,他与共产党积极配合,冒着生命危险宣传抗日,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他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被推选为执行委员。1936年初,他又发起组织国难教育运动会等,提倡国难教育运动等,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1939年,他又在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的支持关怀下,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1947年7月,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和迫害下,陶行知在上海猝死,终年55岁。他是旧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典范。他逝世后,毛泽东主席亲笔为他题写悼词,称他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赞他 “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他有一句名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也是他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 陶行知主要著作有: 《中国教育改革》、《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普明教育三编》等。

陶行知

中国近代教育家。安徽省歙县人。1891年生。1914年赴美留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1917年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学位。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1923年,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提出以普及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社会。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和山海工学团,系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战组织。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提倡战时教育运动和全面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积极从事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因脑溢血去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