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革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革辂皇帝乘舆之一,白色,皇帝巡狩,亲征在军所乘。即革路。始于殷周时期,其后历代沿制。《清史稿·舆服志》: “革辂,服马1,骖马3,亦设游环和铃,圆盖方轸。高1丈1尺3寸,盖高2尺5寸5分,泥银饰衔圆黄革4。白缎垂幨3层,系带4,亦白缎为之,属于轸。4柱高5尺5寸9分,座纵1丈6尺,横8尺3寸5分,环以朱阑,辕2,各长1丈9尺5分,轸长1丈6寸,径8尺3寸5分。后建大白,12斿,各绣金虎,余制均与玉辂同。”按改小马辇为革辂。 革辂皇帝乘用的主要车辆之一。与玉辂、金辂、象辂、木辂合称皇帝“五辂”。始载于《周礼》,因鞔用皮革而得名,以白黑饰韦为龙勒条饰,四卫樊缨五就,竖大白旗,征伐和分封四卫时皇帝乘用。秦以金根车代五辂,而无革辂之称。汉魏因之。晋初袭秦制,武帝受禅之后,始备五辂,其规制除沿用西周外,在秦金根车基础上 “更增其饰”。隋开皇元年 (581),溯西周旧制而造革辂,白色,以皮革制鞔,驾六白骆,皇帝在巡视、狩猎或征战时乘用。唐因之。宋初循隋唐之制,政和四年(1114)有较大改制,“旂、常并建,各舆辂一色。除去闟戟,改车厢两轓龟文、鹍翅、左龙右虎之饰,并用蟉龙。增盖弓、博山、流苏等数,轼衡加和鸾,以合于古”。革辂朱色,饰以金涂铜玉石,左右树太常、大白旗、轮衣、络带等,皆为浅黄色。大白旗上绣熊虎六斿,如 《周官》革辂建大白旗之制。驾赭白马,饰樊缨五就。元革辂白色,辅之金色,饰以白檀,驾士着平巾大袖,白绣纻丝。余如玉辂之制。明无革辂。清代革辂通高一丈一尺三寸,盖高二尺五寸五分,泥银饰衔圆黄革四。垂幨三层,系带四,均属轸以白缎为之。车厢四柱高五尺五寸九分,底座长一丈六尺,宽八尺三寸五分,周围环以朱栏。二辕,各长一丈九尺五分,轸长一丈六寸,径八尺三寸五分。后树大白旗,十二斿,上绣金虎。驾一服马,三骖马。余制同于玉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