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顾炎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48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其法律思想以抨击封建专制,提倡民主为特色。他反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家天下”与“君主绝世之贵”的至尊地位,主张法律要维护个人财产的私有权,限制君主专制权力,由各级官吏“分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认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民”才是治国的正确方法,强调 “独治则刑繁,众治则刑措”; 他还认为“徒法无用”,只有“正人心,厚风俗”才是治乱关键,国家根本。强调“礼义”乃“治人之大法”,“廉耻”为“立人之大节”,既重名教,又试图恢复宗法制。另外,他还力主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废除“用例破法”和“因例立法” 的传统。


133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学者、诗人。诗文兼长,尤以诗作名世。为文朴实严谨,充实简练,有学者之风。其诗慷慨激昂,沉雄悲壮,多纪写当时史事,充满爱国情思,有《精卫》、《秋山》、《京口即事》等名篇,后人评曰“独超千古,直接老杜”。著有《亭林文集》、《亭林诗集》,今人有点校本《顾炎武诗文集》、《顾亭林诗集汇注》。另著有《日知录》等学术著作多种。


067 顾炎武

明清之际学者。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六经之旨与当事之务结合。要求学问应成为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际。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原则和“广识”的求学方法,认为只有广为求师,才能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主张考证研究应革掉文人求古之病。认为考证“乃列古今音之变,而究其所以不同”,在考证中,应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认为考证材料不仅来自于本书,也来自于其他书中。强调考证必须疏通源流。在注重书本考证的同时,又应注重实际考察。其考证研究,开清代朴学风气。所创立的一套综合归纳、演绎于一体的比较科学的考证方法,也为清代朴学确立了方法论的基础。


157 顾炎武1613—1682

古韵学奠基人。明清间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特别是陈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30年之功,著《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合称《音学五书》,以阐明古韵。他以《诗经》用韵为主,将互相押韵的字尽可能归并,不押韵的字分开,共分古韵为10部。能摆脱世代韵书束缚,从《诗经》用韵实际出发,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并变更《唐韵》结构,以入声配阴声,还古韵以本来面目;将古韵分部研究引上系统化、科学化道路。


122 顾炎武

清思想家。开清代朴学风气,力倡经世致用,要求学问应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与黄宗羲书》)。认为“保国”和“保天下”是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标准。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是善的。“子之孝,臣之忠,夫之贞,妇之信。此天之所命,而人受之为性者也。故曰:天命之谓性”(《日知录·顾湜天之明命》)。主张言“理”不能离“经”,批评宋明理学是“以明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卷七)。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注重实地调查,“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潘耒《日知录序》),强调社会风俗和民心向背是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主张转移人心,整顿风俗,教化纲纪,提出“以名为治”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倡“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认为人立身行事要讲是非、善恶、廉耻,要求“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把人民疾苦看作自己的耻辱。


079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朴学的开拓者之一。本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因其家乡有亭林湖,学者称亭林先生。青年时期参加过复社的活动。清兵入关后,参加了昆山、嘉定等地的抗清斗争。抗清斗争失败,遍游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晚年定居华阴。顾炎武在清算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时,顾炎武指出:“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向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鉴于空谈心性导致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顾炎武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士大夫应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他说:“君子之于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做学问的目的,一是要认识真理,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是要挽救时弊,求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繁荣。这反映了顾炎武的务实精神。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的基础上,顾炎武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 “气”构成的。他说:“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他还认为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他说:“聚而有体谓之物,散而无形谓之变。唯物也,故散必于其所聚;唯变也,故聚不必于其所散。是故聚以气聚,散以气散。”无谓聚或散,从根本上说,都是气的运动变化。在道器的关系上,他说:“非器则道无所寓”“道”是不能离开器而独立存在的。


089 顾炎武

明清之际学者。从27岁起,开始收集资料,计划写两部著作。一为专讲地理的《肇域志》,一为专论地方利弊,国计民生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积20余年之力,卷帙浩繁,虽未完稿,却可见规模之宏大,立志之深远。1658年弃家壮游。初在山东,后到河北,曾游北京,往来永平与昌平之间,写成地理著作《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史事》。后又西走山陕,考察西北地理形势,山川关隘。一生著述宏富,留意舆地之学。所著《日知录》有 “论地理”卷。


125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参与“复社”活动。清兵入关后,从昆山令杨永言等举兵抵抗。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考察山川形势,图谋匡复明室。曾坚辞清廷征召。认为明亡原因在于学界思想僵化,力倡“经世致用”之学,开创清代朴学风气。认为经世济民学文和砥砺操守气节同样重要。哲学上赞成张载对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独治”,主张天下“众治”,有民主主义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和地方分权,提出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结合起来。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希望人人尽职尽责,发奋自强,振兴国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顾炎武1613—1682GuYanwu

见“天下郡国利病书”条。


顾炎武1613—1682Guyanwu

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清入关后,他又反清。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对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音韻训诂、典章制度,都有所研究。在理气问题上主张气为本体,在道器问题上,肯定道寓于器中,在当时哲学主要议题上,他的观点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把“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在学术的许多方面都有贡献。著作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


顾炎武1613—1682Gu Yanwu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参加过昆山人民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游历华北各地,继续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晚年定居华阴(今属陕西省),专心著述,后病卒于山西曲沃。
顾炎武学问极为渊博,对经史百家、音韵训诂、历朝典制以至河漕兵农无不精熟。在学术上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治学以征实为本,是清代朴学派的创始人。在文艺理论上,他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日知录》二十一),反对舍本逐末,巧言作伪。要求作家发挥独创性,反对模仿抄袭,依傍古人。
顾炎武在文学上主要以诗见称,其诗歌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政治性十分强烈,带有明显的诗史特色。这些作品主要是纪述时事,歌咏爱国志士的抗清活动,揭露清统治者的残暴,抒写家国兴亡之思。如《秋山》2首,《京口即事》2首,《海上》4首等都是优秀的篇章。他的拟古、咏史之作,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表达抗清复明的志向,如《咏史》、《秦皇行》、《督亢》等。他还有不少歌颂祖国壮丽山河,在写景记游之中抒写怀抱之作,如《山海关》、《居庸关》等。顾炎武的诗,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沈德潜说他的诗:“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明诗别裁》)。其风格接近杜甫,但又有新的特点,凝重雄建,沉郁苍凉。
顾炎武也是出色的散文家。其文简洁通达,论理清晰,颇具特色。
著作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曾自署 “蒋山佣”。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十四岁补诸生,不图仕进,明末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参加过昆山令杨永言领导的抵抗斗争,失败后,化名蒋山佣,游历华北各地,考察山川形势,秘密联络抗清志士,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后坚辞清廷征召,晚年定居华阴 (今属陕西省),专心著述,后病卒于山西曲沃。顾炎武学问极为渊博,对经史百家、音韵训诂、历朝典制,以至河漕兵农无不精熟。在学术上,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治学以征实为本,是清代朴学派的创始人。顾炎武在文学上主要以诗见称,其诗歌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真实性、政治性十分强烈,带有明显的诗史特色。作品主要是记述时事,歌咏爱国志士的抗清活动,揭露清统治者的残暴,抒写对国家兴亡之思,代表作有《秋山》二首,《京口即事》二首,《海上》四首等。他的拟古、咏史之作,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表达抗清复明的志向,如《咏史》、《秦皇行》、《督亢》等。他还有不少歌颂祖国壮丽山河,在写景记游之中,抒写心中的报负,如《山海关》、《居庸关》等。沈德潜称他的诗“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明诗别裁》)。其风格接近杜甫,又有自己的特点,凝重雄健,沉郁苍凉。他的散文不事藻饰,纯朴感人,善用典实,熨贴切当,无挦撦掇拾之弊。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顾炎武1613—1682Guyanwu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时,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后往来南北,终身不仕,以明朝遗民自守,曾十谒明陵,又曾纠合同志,垦荒种地,不忘兴复明朝。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今山西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方舆、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等均有研究。在哲学上,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日知录·游魂为变》)又反对宋明理学,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出“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在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清儒学案》卷六《亭林学案》)主张加强地方官的职权以抑制君主专制,还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经济上提倡贫富平均。在音韵学上,对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二十一史年表》、《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原名继绅,更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尝自署 “蒋山佣”。江苏昆山县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关心社会现实,少年时即入复社,参加反对宦官擅权的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戒子勿事二姓,炎武终身守之。其后积极投身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曾十谒明陵以示忠贞。清顺治十三年(1656),孤身北上,遍游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考察中原地形,广交志士豪杰,以图恢复明室。晚年躬耕于陕西华阴,清廷迢举博学鸿词科,又多次逼甚他参加纂修 《明史》,均遭严词拒绝。一生律己很严,操行卓越,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顾炎武学问坚实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地理、兵农、经学、史学、音韵学、诸子百家等,均有较深研究,在当时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晚年注重考证,其 《音学》五书,开乾嘉朴学之风,对我国音韵学研究有承前启后之功。哲学上反对空谈“心、理、性、命”的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文学上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言之无物的假古董和阿谀奉承的应酬之作,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突破封建伦理观念的局限,闪耀着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芒。顾炎武诗文俱佳。其诗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带有明显史诗特色,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具有强烈深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情,苍凉浑厚,刚健古朴,精神骨力,接近杜甫,在清初成就很高。不少作品真实描述清兵南下一路暴行和抗清义军失败遭屠戮的惨景,如《秋山》:“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山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烈风吹山岗,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字里行间,充满悲愤之情。著名的七律四首《海上》,交织着忧国忧民、图谋恢复的悲慨沉郁之情,被杜昌彝评为“独超千古,直接老杜”(《射鹰楼诗话》)。
炎武散文亦出色。议论文笔锋犀利,简明扼要,记叙文不事藻饰,纯朴感人。
顾炎武著作甚丰,有《亭林诗集》5卷、文集6卷、余集1卷、《蒋山佣残稿》1卷、还有《日知录》、《音学五书》、《韵补正》、《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山人。青年时曾参加复社活动,反对宦官权贵。清军南下时,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华北,图谋复兴,至死不仕清朝。学问渊博,有《回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及《亭林诗文集》等。参见“哲学”、“法学”、“文学”、“语言文字”、“政治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

地理学家。所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收集了论述中国各地利害所在的地理资料,讨论了各地区的人地关系问题,是一本古代人文地理著作。另一本《昌平山水记》,对昌平一代的地理情况记述相当翔实,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参见“哲学”中“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学识广博,著述宏富。文学成就以诗见称,现实性、政治性强烈,有史诗特色,所写多为清军南渡后国破家亡的景象。风格沉郁苍凉,刚健古朴。又工文,书信笔锋犀利,议论文简明宏肆。有《亭林诗文集》等。参见“历史”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明清之际思想家、语文学家。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不探究原委,著述极富。语文学著作主要有《音学五书》、《韵补正》、《日知录》等,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10部,在音韵训诂上多有创见,开清代朴学风气。参见“哲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都邑掌故、天文历算、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明崇祯二年(1629年)始,遍征史料,在整理、研究地方志的基础上,编成《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二书参考和使用方志一千余部,开创了综合和利用地方志的道路。清顺治中,参修《邹平县志》。在所作《营平二州史事序》等文中,指出了修志的旨要,即:修志者必具一定的学识;要网罗天下志书以作参考;进行实地调查勘对;要有充裕的时间;文字要通俗易懂。这些见地,为乾嘉时期“方志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顾炎武

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主张经世致用,坚持务实。反对君主独裁,认为皇帝“非绝世之贵”,君主的独裁压制人的聪明才智。主张分散君王的权力,“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加强地方官的权限,允许地方官世袭,加强宗法制度。反对法治,提出以名为治,“正人心”,“厚风俗”。具体办法是恢复清议,运用社会舆论力量选拔、监督和罢免官吏。参见“哲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

在法律上,1.提倡“庶人议政”“百官分治”,取消君主专制之法,建立公天下之法;2.主张严饬吏治,刻贪赃,疏法宽刑,以礼防民,反对因例生法,因例破法,夸大礼教作用。要求地方分治,“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人”。参见“哲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哲学上赞同张载“气一元论”,认为万物存亡取决于气之聚散。力倡经世致用,批驳陆王心学空谈心性良知,反对坐而论道,主张博学多问与实践笃行相结合。提出“以天下之权,亲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予民。参见“历史”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曾自称蒋山佣。少时即入复社与宦官奸臣斗争。清兵南下,曾参与抗清斗争。失败后,遍游华北各省,考察中原地形,了解各地民俗风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勉,一生志在复兴。晚年居于华阴。清廷曾多次逼其参加《明史》纂修,均遭严词拒绝。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诸子百家、音韵训诂学及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兵农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注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史致用”的实际学问。对文学强调其社会作用,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其诗多写兴亡之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表现了对清统治的不满和对明王朝的怀念之情。诗风格调苍凉浑厚,激昂悲壮。散文议论简明扼要、朴实感人。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顾炎武1613—1682

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家。初名绛,字忠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少时即参加“复社”政治活动,遂放弃科举而专务经世致用之学。清兵入关后,亦参加过苏州、昆山两次武装抗清斗争。败后奔走于大江南北,“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潘耒:《日知录》·序)。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望”(钮琇:《觚賸》卷6《蒋山佣》),其学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晚年定居于陕西华阴,终老于山西曲沃。其为学旨宗在于“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亭林文集·初刻日知录自序》),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强调“格物致知”的“当务之急”,不是“性与天道”,而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与黄宗羲书》)。指责当时空谈良知心性的恶劣学风;认为宋明理学已堕为禅学,“古之所为理学,经学也”;“今之所为理学,禅学也”(《文集·与施愚山书》)。在伦理思想方面,强调道德和利益不可分割。认为“欲使民兴孝兴悌,莫急于生财”(《日知录·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因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同上,言私其豵》),而礼义道德就是为了满足人之私,“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同上,《庶民安故财用足》)。并进而提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日知录·言私其豵》)的命题。认为公不过是私的综合。指出“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至”(同上书)。强调治理天下只能顺应和利用“人情怀私”的本性,天子若能“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亭林文集·郡县论五》)。指斥封建君王“人主于民”,却只知“赋敛之”,“役使之”(同上,《华阴王氏宗祠记》);“为人上者”亦只徒“求利”(《日知录·言利之臣》);而“世之君子”口曰“有公而无私”、“以公灭私”,实则“以恤其私”。故“此义不明久矣”(《日知录·言私其豵》)。进而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主张。强调“国家”与“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应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别开来。“亡国”只是“易姓改号”;“亡天下”则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因此“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其谋之”(《日知录·正始》);而“匹夫”之责应以天下为己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亭林文集·病起与蓟门当事书》),建立一个“有道之世”。并据此在立身处世原则上,提出做人应以“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为准则。“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日知录·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树立对天下国家负责的精神和坚贞气节,“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亭林文集·与友人论学书》)。在道德教育方面,则主张“以名为治”(《日知录·名教》)。认为道德是“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只有用“教化纲节”,提倡名教、名节、功名,才能“正人心,厚风俗”(同上书,《法制》)。且具体提出通过“劝学奖廉”(同上书,《名教》),即用免赋、赐田、进爵等办法表彰好学不倦、名学突出的人物;“许庶人之议”(同上书,《清议》),即效法古代“立闾师,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同上书),以及发挥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使“其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门之内”(同上书,《爱百姓故刑罚中》)等方法,“教化纪纲”(《亭林文集·与人书九》),以达到淳化风俗,改变社会道德状况的目的。其伦理观对近代资产阶级的“新民”思想之形成具有启蒙意义。顾亭林 (即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

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明亡后,参加昆山、嘉定等地的抗清斗争。失败后,曾垦田于山东章丘以自给。又遍游华北,十谒昌平明陵。所到之处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纠合同道,时刻不忘恢复。康熙朝举博学鸿词,荐修《明史》,皆不就。晚年定居华阴。顾炎武学识广博,著作宏富,在经学、音韵学、史学、文学诸方面有很深造诣。其研究经学,反对空谈,注重辨别源流,审核名实,开清代朴学风气。文学成就以诗最高。散文亦出色。论文反对盲目摹仿古人,且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友人书》三)。其文风质直锐利,简明宏伟并带有强烈的现实性。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19岁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后,他曾参加苏州、昆山两次武装抗清斗争。明亡后,他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化名蒋山傭,游遍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等地,考察山川形势,联络抗清志士,以图复国,终生拒绝清政权的招聘。在学术上,他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予以猛烈抨击,指斥宋明以来的理学,“以明必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提出“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会之所谓理学,禅学也。”批评当时空谈良知心性的恶劣学风,主张言“理”不能离“经”,学问应成为“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强调“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主张士人要关心国家大事,操守气节,“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在哲学思想上,关于宇宙观,他赞同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统一”的观点。认为气是物质性的气,“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天地万物的存亡变化都是气聚散而成。关于道与器的关系,他认为“非器则道无所寓”,抽象的“道”不能离开具体有形的“器”而存在,求道需求之于器。关于认识论,他提倡“下学而上达”,从具体事物中去寻找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的道理和原则。在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天下“众治”,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人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侧重考据,开清代朴学之风。在音韵学方面成就很高,有承前启后之功。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

顾炎武 (1613—1682),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青年时期曾参加以抨击明末弊政为宗旨的 “复社”,清兵南下时一度举兵抗清。顾炎武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继承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批判宋、明唯心主义理学,提出了“经学即理学” 的著名命题,他的法律思想也同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相呼应,具有反对专制主义的色彩。他针对明末士大夫空疏不学的恶劣学风,提倡读书、务实,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著有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育学五书》、《亭林诗文集》 等。
处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历史条件下,顾炎武察觉到封建统治已濒临 “法不变不可以救今” 的危机阶段,因此,他反对泥古不变、顽固守旧,指出前人所立之法不可能预测事势的发展而早为 “变通之地”; 后人如 “拘于旧章”,“姑守其不变之名”,必将形成 “大弊”。为了适应 “不得不变之势”,他提出一系列社会改革方案,如改革赋税,限制地租,实行均田、垦田;改革君主独治,代之以官僚的众治; 取消八股取士制度,实行郡县推荐,等等,虽然他也以 “法古用复” 相号召,但意在援古措今,为现实改革服务。
顾炎武法律思想中的民主性精华,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法制的抨击。他认为 “法制禁令” 为 “王者之所不废”,但反对以严法繁刑统治百姓,指出专制主义法制的主要弊病在于 “法令日繁,治具日密”。他说: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他举秦始皇以繁法治民而 “奸伪萌起……至于不振” 的历史为例,说明 “天下之事,固非法之所能防也”。他所说的 “众治”,并非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而是扩大公卿郡县守令的职权,借以平衡君权,限制君权的滥用。
顾炎武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法制的立场出发,认为一切听之于法,就会出现“废人而用法” 的现象,从而限制了人们才智的发挥,使 “人之智虑,自不能出于绳约之内”,虽豪杰之士也将归于庸懦。所以 “法令者,败坏人才之具”; 不仅如此,繁复的法令,只是便于吏胥巧诈之徒“以法为市”,恃讼繁刑苛,勒索民财,挟掣官府,成为民间的虎狼,因此,“法愈繁而弊愈多”,“法禁之多,乃所以为趣亡之具”。为了整饬更治,他主张严惩贪官污吏,不以纵舍有罪为仁政; 建议废除吏胥 “操其两可之权” 的 “用例破法”、“因例立法” 的传统。
顾炎武鉴于 “徒法无用”,强调只有“正人心,厚风俗” 才是治乱的关键,国家的根本。他说,西汉文景之治,是以孝悌导民,“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的结果。不从根本入手,徒以法为禁,必然使 “事功日堕,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因而是愚阁之君之所为。为了改变风俗,发挥封建纲纪的教化作用,顾炎武提倡 “清仪”,“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顾炎武也反对 “以钱赎罪”、“以俗补官” 的制度,认为它只有利于富有者,起了伤风败俗的作用。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入“复社”,抨击明末弊政。清军南下时,在昆山一带起兵反抗。抗清失败后游历四方,研究边情及地理,晚年定居陕西华阴。学识渊博,对典制,天文、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偏重考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反对理学,认为没有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 反对脱离实际的“心学”,提倡 “经世致用”,“引古筹今”,详求始末,广征博引,寻真求实。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对清代朴学产生很大影响。


顾炎武1613~168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诗人。初名绛,字宁人,自署蒋山慵,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南下,曾参加江南抗清斗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仍图恢复。晚年卜居陕西华阴,卒于山西曲沃。有《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博于学问,于政治、经济、历史、金石、音韵,无一不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遗老”。论文主张为“经术政理”服务。作诗多密切联系现实,或揭露清廷横暴,或同情民生疾苦,或记述抗清斗争,如《精卫》、《秋山》、《海上》、《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等,苍凉沉郁,悲壮动人,颇富爱国之情和复国之志。其文学主张与实践,对扭转明代不良文风,促进清代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清兵入关后,曾参加抗清起义,后遍游华北,搜集所至之处地理风俗。晚年卜居华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哲学上赞同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观点,提出“盈天下之间者气也”的命题。认为道器不可分离,“非器则道无所寓”。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结合。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生于1613年。出身望族,14岁取得诸生资格,27岁起弃科举转而撰书。明亡的10余年,一直以匡扶故明为己志。1657年,弃家北游,1668年曾在山东济南身陷囹圄。1678年,拒绝清廷邀请,于1682年在山西病逝。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及《音学五书》等近50种。

顾炎武
主要责任者: 陆月宏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200 千字
页码: 1-268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B249.1
语种:中
定价:25.00
出版时间:2013-06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70条词条。
被引频次:6

顾炎武1613—1682

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本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初居亭林镇,世称亭林先生。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遍游北方,致力于经学、史学、天文、地理、音韵、金石及兵农的研究。极力强调“经世致用”。曾在关中书院讲学,到过周至、富平、乾县等地,晚年定居于陕西华阴。一生勤于笔耕,言论主要保存在《亭林文集》中,所著《日知录》及《天下郡国利病书》旁证博引,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顾炎武1613—1682

清初杰出思想家、语文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傭。江南昆山(今江苏省)人。生而双瞳子,中白边黑,读书一目十行。年14为诸生,耿介绝俗。见明季多故,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明亡,母不食而卒,遗命勿事二姓。鲁王时,与归庄共起兵,官兵部职方郎中。后因二次遭冤家害,皆得免。遂来山东,垦田长白山下,复北历关塞,垦田于雁门之北,五台山之东。后客准安,往返河北。最后至华阴。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科,次年,修明史,大臣争荐之,力辞不赴,卒以布衣终。著述宏富,有《亭林诗文集》、《救文格论》、《菰中随笔》、《谲觚十事》、《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音学五书》、《古经考》、《九经误字》、《五经异同》、《二十一史年表》、《昌平山水记》等,其《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多记民生利病,得之亲历,历20年始成。《日知录》30卷,积30余年而成,尤为精诣之书(均《清史列传》)后人辑为《亭林遗书》,盛行于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