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头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马头琴

蒙古族民间的一种拉弦乐器。蒙语称“桌尔”。因琴杆上端刻有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称为“奚琴”或“胡琴”,因它起源于东胡的“奚”(库莫奚);清末又称为“潮尔”。琴身为木质,长约一米,共鸣箱呈梯形,用马皮或羊皮蒙面。用马尾弦两束,按四度音程关系定弦,用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马头琴音质圆润,低回宛转,但音量较弱,可演奏双音和泛音,演奏起来给人以辽阔低沉之感。演奏者多是独奏,或自拉自唱,也可以作为伴奏、合奏乐器。据说,马头琴的琴声能感动骆驼,如母驼不喜爱小骆驼,产下羔后不给喂奶,当牧民发现这种情况后,请艺人用马头琴拉上几支曲子,母驼听了后会自动将驼羔找来,从此喂奶养育,重新和好。

马头琴Matouqin

蒙古族拉弦乐器。传统马头琴的琴杆顶端往往雕马头为装饰,因而得名。木制梯形音箱,音箱的前后两面均蒙马皮或羊皮,皮上有彩绘图案装饰。马头琴以二绺马尾作弦,用马尾弓擦奏,弓不夹在弦内,因此能较自由的演奏双音。传统的定弦法有三种:❶四度定弦;
❷反四度定弦(即内弦比外弦高)
❸五度定弦。改革后的马头琴在音箱上蒙蟒皮,改用尼龙弦,琴弓也加以改进。有高、中、低三种规格,中音的马头琴用反四度定弦,内弦定d1、外弦定a;高音马头琴比中音马头琴定弦高五度;低音马头琴比中音马头琴的定弦低四度。音域约在3组左右,其音色接近人声,表现力极为丰富。

马头琴

马头琴为擦奏弦鸣乐器。系蒙古族拉弦乐器,东部蒙古称“潮尔”(也有译作“绰尔”);西部称“莫林胡尔”。因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马头琴。据传,成吉思汗时期(1162~1227)已在蒙古地区流传。马头琴由共鸣箱、琴杆、弦轴和弓子等部分组成。共鸣箱有梯形和倒梯形两种,用黑松木或枫木为框,两面蒙羊皮;琴杆用榆木或紫檀木制成,用两缕马尾为弦,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拉双音,音色柔和浑厚,悠扬婉转,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辽阔悠长的旋律。马头琴的定弦有三种:(1)正四度e、a;(2)反四度a、e;(3)五度d、a。经过改革以后的马头琴,共鸣箱蒙蟒皮,用尼龙弦,比传统定弦高四度,扩大了音域,增强了音量,并增加了快弓、跳弓、击弓等演奏技巧,使音乐表现力得到了提高。马头琴除用于独奏外,还用于蒙古族说唱伴奏等。传统的马头琴独奏曲多由民歌改编而成,如《四季》、《朱色烈》、《巴雅龄》等。近年创作的乐曲有《草原新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等。

马头琴

蒙族拉弦乐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盟称“绰尔”。相传成吉思汗时已在蒙族中流行。又有传说,是牧民因怀念其死去的小马而创制,硬木琴柄上端雕有精致马头,琴以此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其带到欧洲。琴身为木制,长约一米。共鸣箱为梯形,蒙以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两根琴弦系用马尾制成,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按四度关系定弦。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尤宜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

马头琴

蒙古族拉弦乐器。木制、马皮蒙面,马尾为弦。

马头琴

又称“绰尔”(蒙古语音)。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木制拉弦乐器。因琴杆顶端有1个小型马头而得名。琴身长约1米。共鸣箱呈梯形,用马皮或羊皮蒙面。琴杆上端有木轸2个,连马尾弦两束。按四度关系定弦,以马尾弓置两弦间拉奏。音量虽较弱,但发音圆润,低回婉转,可奏双音和泛音。

马头琴

马头琴

蒙古族拉弦乐器。蒙古语音译为“毛林胡尔”。琴箱梯形,木制。两面蒙马皮。琴杆硬木,顶端雕有马头。张两根马尾弦,用马尾外弓。传统奏法,拇指搂弦,其他四指按弦。现代奏法,用指甲向外顶弦。善于表现委婉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传统定弦为e、a;音域:e—C2。此琴近年改革后,扩大了音箱,蒙蟒皮或木板箱,琴弓似大提琴弓,尼龙丝代替马尾弦,增加了音量,定弦为a、d2。音域: a—f3

马头琴

马头琴

蒙古族拉弦乐器。因马头琴雕饰马头而得名。又称“莫林胡兀儿”、“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琴身和弓杆用硬木制作,音箱有倒梯形、长方形等多种。规格不一:大者琴身长120厘米,琴头长20厘米,琴杆长70厘米,音箱长30厘米,弓长60厘米;小者琴身长70厘米,琴头长10厘米,琴杆长40厘米,音箱长20厘米,弓长50厘米。张两缕马尾为弦。音箱两面蒙绘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

马头琴

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拉弦乐器。蒙古语称作“绰尔”。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故名。琴身用木头制作,约长1米。共鸣箱扁平,呈梯形,用绘有图案的马皮、羊皮蒙面。弦有两束,用马尾做成。弓在弦外。按5度、4度定弦。有两组音域。音色具有蒙古族特色,低沉而圆润。可单独演奏,也可用于说书和民歌伴奏。

马头琴

蒙古族民间传统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因琴杆上端以雕刻精致的马头为饰,故名。蒙古族民间相传:从前内蒙古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人,有一匹小白马被王爷夺去,后跑回家来,不久死去。牧人用小马的皮、尾毛、腿骨和头做成一个马头琴,朝夕相伴。从此,草原上便出现了马头琴。琴身用木制成,体长约一米左右。由音箱、琴杆、琴弦、弦轴、马子和拉弓等部分构成。音箱木制,一般呈梯形, 多以马皮蒙面, 也有用羊皮蒙面的。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拉弓以藤条(或竹、木竿)与马尾做成,琴弦为两束根数不等的马尾。平时拉弓与琴弦分离放置。演奏时,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独奏和伴奏均可。有多种定弦法, 一般按四度关系定弦。有多种演奏法。讲究弓法与指法, 演奏风格多种多样,有许多流派。琴音圆润,音调低沉柔和, 宛转纤细,悠扬动听, 表现力丰富,可奏双音和泛音。解放后经过改良,扩大音箱,加为四弦,改换金属弦,以蟒皮蒙面或改用木质板面等,使音量增强,音域扩大。

马头琴

马头琴

蒙古族拉弦乐器。源于唐朝“奚琴”,分7部分(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弓子),主要有共鸣箱4种(梯形、倒梯形、6方形、8方形),长70~124 cm,弓用藤条作杆,张2缕马尾弦。定弦3种(正4度、反4度、5度)。代表曲目:《嘎达梅林》、《巴雅龄》、《万马奔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