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山流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高山流水据传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所作。《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在琴曲中所表达的内容、情感,钟子期都能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伯牙弹的就是《高山流水》。到了唐代,这首琴曲被分成了两首,即《高山》和《流水》。根据清代光绪二年出版的《天闻阁琴谱》演奏的《流水》一曲,由于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拂”指法,故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这首乐曲包括九段和一个尾声,通过深沉流畅的旋律,描绘出了一幅涓涓小溪汇成滔滔江河,奔腾入海的壮丽图景。 高山流水古琴曲。据传为著名琴师伯牙所创,其曲旋律先表现高山之状,后表现流水之态,十分感人。时人钟子期善听琴曲,皆能解其意,二人遂成知音挚友。其曲亦由此而被后人所推崇,世代相传。至唐代,其曲被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宋代,又分《高山》一曲为四段,《流水》一曲为八段。今存者最早为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卷上《太古神品》 所收录。亦为二曲,但已不分段。是曲又有其他琴谱著录。后人根据己意而有所改动,其中,又以清代名琴师张孔山对《流水》一曲所增之滚拂手法最为流行,加强了水势湍激的表现力,亦传至今日。是曲收录于《天闻阁琴谱》 中。 《高山流水》琴曲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高明的音乐家叫俞伯牙。一天,俞伯牙在山下水浒的船上触景生情,抚琴弹奏。他的知音好友钟子期在背后听见他弹到琴韵流畅、志趣高昂的时候,便称赞说:“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等到改弦换调后,弹得音调悠扬、情趣奔放的时候,便又称赞说“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从此,这个曲目就流传开来,成为器乐化的典型作品。唐代时分成《高山》与 《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宋代又分《高山》为4段,《流水》为8段,此后清代川派古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 “滚、拂、绰、注”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奔腾澎湃的效果。此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 高山流水古琴曲。内容与曲名出自《列子·汤问》所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据说伯牙弹琴欲表现太山,听琴者钟子期就说:“巍巍乎太山”,欲表现流水,子期就说:“荡荡乎若流水”。现存传谱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 《高山流水》❶筝曲,由浙江桐庐县僧人水陆班子的演奏改编而成,约在本世纪20年代传至北方。 《高山流水》古代琴曲。其内容及曲名,据《列子》所载,来自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现存曲谱初见于 《神奇秘谱》 ,《高山》 、《流水》2曲本只1曲,至唐分为2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4段,《流水》为8段。内容根据《吕氏春秋》记载的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知其“巍巍乎若泰山” ,“汤汤乎若流水” 的故事。现在流传的多为 《天闻阁琴谱》所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 《流水》 。在此曲里,张孔山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借以增强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艺术效果。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大流水》 ,川派 《流水》 和 《张孔山流水》 。此曲分九段一尾声,有起,承,转,合四大部分,乐曲通过对流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高山流水筝曲。由四首“八板体”结构的小曲联缀演奏的套曲。是近代古筝家黎连俊借古代伯牙、钟子期弹琴会知音的故事,喻民间艺人以筝会友的情谊,将4首传统筝曲编排定名的。乐曲典雅柔美,清新秀丽。4首乐曲为《琴韵》、《书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