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帝内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帝内经

见 “内经”。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医经类著作。传说黄帝撰。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原书十八卷,包括《素问》、《灵枢》各九卷,共一百六十二篇,约十四万字。此书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一些医家经验的结晶。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隋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经典,其内容十分丰富。书中全面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以及针灸等方面,并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的作用,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对中医学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详见《素问》、《灵枢》条。有宋刻明刻互配本(本书卷前有于昌遂题识),明嘉靖间赵简王朱厚煜居敬堂刊本,明万历十二年(1584)绣谷书林周日校刊本。冉小峰《内经的理论体系及其光辉成就》(《江西中医药》1956. 9),孟庆云《黄帝内经与控制论》(《辽宁中医杂志》1980. 6)可供参考。

189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学与医学经典著作。现分为 《素问》、《灵枢》两部。据《吕览·勿躬》载:“巫彭作医”。说明中国养生学与医学同源于巫术,同步发展。直到春秋战国以后,养生与医学开始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出现了医缓、医和、扁鹊、仓公等养生医学专家,他们各自总结自己的经验写成养生医学著作,到西汉初(或战国末年)汇集成《黄帝内经》。《汉书·艺文志》著录《内经》十八卷,其中《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现行《内经》 已非当时目录,说明已经过后人改编修补。古代养生与医学不分,统称为治身之术。王符著《潜夫论》讲“治身有黄帝之术”,即指《内经》而言。古人讲治身以养生重于治疾,《吕览·尽数》说:“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就反映了治身以养生为本的思想。《内经》特重养生,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书前五卷全属养生论述,同样是以养生为治身之本的思想反映。《内经》 以 “死生有道” 的科学论证,否定了 “死生有命”的神秘观点;在对人体度量、切循、解剖的基础上,科学地用阴阳、五行、生克制约的辩证观点,论证了人的形体、四肢、五脏、六腑、血气、经络、气穴的生理与病理现象,为养生与治疾提供了科学依据。《内经》讲养生论述详尽,其中心思想是“法于阴阳,和于数术,……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即要人们懂得大自然阴阳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阴阳变化的影响; 懂得如何调节自身精气,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使“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健康地活到应有的寿数。《内经》还讲防病与治疗。对养生来说,二者不可偏废。

黄帝内经

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后世简称 《内经》。共18卷,162篇。由《素问》 和 《灵枢》 两部分组成 (各9卷)。《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并非成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关于其基本成书的年代,目前还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该书论述丰富,范围很广。全面而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内容已趋于系统、成熟。医药之外,涉及的学科也很多,大凡天文、历法、物候、地理、气象等均有较高水平的论述,并能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较为科学的逻辑思维阐析各类医学问题。《素问》 自 “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篇”至“解精微论”(共81篇),《灵枢》 自 “九针十二原”、“本输”至“痈疽”篇(亦为81篇),内容大致包括摄生 (养生、预防)、阴阳、脏象 (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气功、温熨及贴药等)、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这些论述,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也起到关键的作用。此书从总体上反映自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众多的医家所积累和总结的学术经验,反映了时代的医学水平。《内经》所贯穿的统一整体观、发展变化观和恒动观等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的学术思想,构成了中医学的特色。《素问》 和 《灵枢》各自成书,故逐渐分别衍化成《内经》的两个早期传本。《素问》在公元六世纪,由全元起进行了全面注释。唐宝应元年 (762),王冰将全氏注加以改编,称《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刺法、本病两篇只有篇目,没有原文。在81篇中王冰新补入7篇有关运气的内容。王冰注本参考多种古书对《素问》原文进行了较详明的注释,并对原书次序重加调整。北宋初,医官院再次校定 《素问》。11世纪北宋政府设校正医书局,对王冰注释的《素问》又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校勘注释,改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仍为24卷,81篇,又称“新校正”本。该注本是政府组织人员编定刻印的。具有权威性,成为宋以后传本的主要形式。《灵枢》一书流传到六世纪前后,出现了几种不同书名的传本,但流传下来的只有《灵枢》。该书是史嵩将其家藏《灵枢》9卷,81篇,重加校订,扩为24卷,于南宋绍兴乙亥(1135)刊行于世,并成为定本流传下来。由于《内经》的历史价值及其学术成就很高,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注释、节要、语译 《内经》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注释类著作有明,马元台的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各9卷 (1586),吴昆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9卷 (1672)等。节要类著作,是将《内经》原文精简提要编写而成。最负盛名的有明李中梓的《内经知要》2卷 (1642) 和清汪昂的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3卷 (1689),二书均选录切要,注释简明,对于初学者尤为便利。1949年以后又出现了 《素问》、《灵枢》 的多种语译本,对理解《内经》原文很有参考价值。在中医发展过程中,《内经》在学术理论方面起着无可争议的骨干作用,并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均以《内经》作为主要的医学经典著作。近代欧美国家已有《内经》部分卷、篇的译作,并开始重视此书的理论研究。


《黄帝内经素问》 书影

《黄帝内经》Huangdineijing

又名《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秦汉以前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的总结,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文献。内容广泛,论及中医基础理论、治疗原则,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方药、针灸等方面。《黄帝内经》以古代具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 认为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和协调是维持正常生理的前提。还认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人体各部分器官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因此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其他器官或整个身体, 全身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局部的病理变化。书中还提出四时节气变化,地理水土、家庭生活、心理情绪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形成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观点。这种整体观代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民族特性。书中还记载了300多种病症的诊断、治疗方法,并对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作了系统的说明和介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影响深远。现在已被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 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黄帝内经

经典医书之一。简称《内经》。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全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其成书年代,历来未能确说,但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全书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等各方面,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作了全面的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本书的后世传本,除《素问》和《灵枢》外,还有《黄帝内经太素》及《针灸甲乙经》两种古传本。

《黄帝内经》

本书非一时一人之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它包含《素问》、《灵枢》两部,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素问》中有关老年医学的篇章主要有“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以及散见于“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章节中。其中养生学术观点有:
❶强寿弱夭,肾气定论。认为人体的强弱,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盛,人就处在生机勃勃的青壮时期;肾气虚衰,人就变老,甚至未到老年便出现早衰。所以,只有固护肾气,人才可能健康长寿。
❷寿星经验。《素问》十分重视对古代百岁寿星长寿经验的总结,将其养生之道高度概括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等,使人们学有榜样。
❸寿老疗病,调节有法。《素问》反复论述了“治未病”和“老者复壮,壮者益治”以及治疗老年病的根本大法。如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八益”去“七损”等,都是寿老防衰疗病的重要法则。《灵枢》中专论老年防病治病、养生长寿的篇章有“寿夭刚柔”,“本神”,“营卫生会”,“厥论”,“海论”,“本脏”,“五色”,“天年”,“五味”等篇,现将其养生观点阐述如下:
❶长寿之由,首责先天。《灵枢》认为人的长寿与先天禀赋有关。若先天精气充足,形体壮实,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功能健全正常,营卫通流,气血畅达,津液充润,呼吸和调,卫外坚固,则可度百岁。
❷摄生之道,平秘阴阳。长寿固然与禀赋有关,但若后天调养得宜,生活中以阴阳为法,则即使禀赋不足,也能变不利为有利。所以,顺应自然,取自然之气调节阴阳,安定精神,稳定情绪,起居有节,食饮有常,处天地之和,就能保持身体形神的稳定,强壮体质,轻身耐老延年。
❸养生之法,贵在养神。《灵枢》认为健康长寿与精神有关。人体精神和调,情绪稳定,则形体健康,延年益寿。
❹调治后天,注重食疗。《灵枢》对于老年摄生,提倡培补后天,注重食疗。为此,书中对五脏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说明,如“肝色青,宜食甘,秔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成书年代约在战国秦汉时期。原书共十八卷,包括《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它汇集了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辩证论治规律、病机病证等。书中内容以医学基础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理论巨著。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它是由许多医家汇集春秋战国至西汉前(公元前770—前206) 各个时期的医学著作,结合当时医学成就编纂而成的。
《黄帝内经》 共18卷,包括 《素问》和 《灵枢》 两部分,计162篇,内容相当丰富,它从人体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重点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的基础理论,兼述针炙、经络、卫生保健等。在解剖学方面,《内经》 记载了人体骨骼、器官的大小容量等,基本上符合实际。在病因学上,《内经》 指出只要人体正气相对虚弱时,外因就会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发病。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伤害人体。《内经》 强调防病为主的思想,未病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提倡疾病早期治疗原则。《内经》 中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在叙述脏腑功能时提到,食物经过胃和消化系统吸收。其中水谷精微之气,散之于肝,精气的浓浊部分上至于心。对脏腑经络作了全面的阐述,形成了著名的脏腑经络学说,为诊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 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历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初步建立了中国医学的多种理论体系。《内经》 作为一部科学名著,早已引起国外医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它的部分内容相继翻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广为流传。

黄帝内经

书名。又称《内经》,原18卷,162篇,包括《素问》和《针经》各9卷。唐以后《针经》改称《灵枢》。它是医家以黄帝和岐伯(今陕西岐山一带人)问答的形式写成的,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为我国现存传世最早的内容较为完整的医学经典。其主要内容是先秦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医疗经验与医学理论的总结,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刺、摄生、五运六气等。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理论巨著。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它是由许多医家汇集春秋战国至西汉前 (公元前770—前206)各个时期的医学著作,结合当时医学成就编纂而成的。
《黄帝内经》共18卷,包括 《素问》和 《灵枢》两部分,计162篇,内容相当丰富,它从人体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运用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重点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治疗、预防的基础理论,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在解剖学方面,《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骨骼、器官的大小容量等,基本上符合实际。在病因学上,《黄帝内经》指出只要人体正气相对虚弱时,外因就会通过内因起作用导致发病。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伤害人体。《黄帝内经》强调防病为主的思想,未病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提倡疾病早期治疗原则。《黄帝内经》中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在叙述脏腑功能时提到,食物经过胃和消化系统吸收。其中水谷精微之气,散之于肝,精气的浓浊部分上至于心。对脏腑经络作了全面的阐述,形成了著名的脏腑经络学说,为诊断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历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初步建立了中国医学的多种理论体系。《黄帝内经》作为一部科学名著,早已引起国外医学家和科学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它的部分内容相继翻译成日、英、德、法等国文字,广为流传。

《黄帝内经》

中医经典著作。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和《灵枢》各有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素问》到唐代只存8卷,其中第7卷的9篇已佚。现存的《素问》虽有81篇之篇目,而其中的第72篇“刺法”,第73篇“本病”,只有篇名,没有文章。

《黄帝内经》

中医古籍。简称 “ 《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由许多医家撰写补编而成。全书分《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共162篇。书中托名黄帝,以黄帝、歧伯问答的形式,阐述了阴阳五行、经络脏象等中医基础理论,还论述了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及天文地理多方面的内容。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称其“上极天文,下穷地极,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经》 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历代中医无不在其理论指导之下而取得成绩,其影响之巨大深远,是任何中医书籍所不能比拟的。参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