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庭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415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幼警悟。举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在初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出苏轼门下,号称“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超拔,禅学出众,而与苏氏并行,被称为“苏黄”。工书法,擅行、草,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怀素,又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深悟用笔提顿使转之法,自云:“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律。”用笔纵横奇倔,以侧险取势,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家”。书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诸上座》 (有专条)等。诗词著作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山谷琴趣外篇》。 094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一生多次被贬,世途坎坷,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同情人民、关心国事,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诗作取法杜甫,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有“文章最忌随人后”之名言,矢志在诗歌上“独辟门户”,终于成为江西诗派的宗师。他的诗具有超迈的见识和襟怀,对所涉问题往往具有公允的评价。其诗思致幽远,情趣深浓,点化辞语,烹炼句法,确能独树一帜。但刻意搜寻,多所模拟,对宋诗及后世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他还工于书法,尤善行、草,为书法“宋四家”之一。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等。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今人有 《豫章先生词》。 黄庭坚1045—1105Huang Tingjian宋代诗人。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熙宁时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迁起居舍人。绍圣时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时除名编管宜州,死于贬所。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其诗“独辟门户”,与苏轼并称“苏黄”。在他影响下形成了宋代最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黄庭坚认为:“诗者人之情性”,又称杜甫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无意而意已至”。他试图探讨总结诗歌语言艺术的特殊规律,提出了一些“诗法”、“句法”。他提出“无一字无来处”,还有所谓“夺胎换骨”。他的诗个性鲜明,有一些关怀现实的作品,但以表现自己的洒脱胸襟和沉静个性的作品最为成功。他的诗立意深曲,章法严密,喜用典故,点化辞语。还喜用拗句拗律。诗风瘦硬峭拔。但他在技法上过于用力,境界不够开阔,有晦涩生硬之弊。仿效其诗风者更发展了他的弱点。因此引起后人诸多批评。黄庭坚也长于词,言情之作接近柳永,另一些作品格调疏宕豪迈,或坦露心胸,或描写边塞风光。黄庭坚还是著名书法家,论书论画也有许多精采见解。其诗文集有《豫章先生文集》、《山谷全集》等传本。 黄庭坚1045—1105Huangtingjian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幼年起即纵览六艺、老庄、内典和小说杂书,博学多闻,曾受业于苏轼,和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 “苏门四学士”。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曾任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国史编修官等,后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等地,卒于宣州(今广西宜山)。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有自己的主张, 提倡 “无一字无来处”, “以俗为雅, 以故为新”, “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有意造拗句、押险韵,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句,走上了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路子。他和陈师道、陈与义一起,开创了 “江西诗派”,并称“三宗”。黄庭坚的诗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如《流民叹》、《上大蒙笼》等,但更多的是一些流连山水、遣怀、赠答的作品。他的诗在艺术上有一定创新,形成一种清新瘦硬的风格,立意曲深, 章法细密, 讲究熟炼字句, 气象森严。作品收入《山谷全集》。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他自幼爱好学习,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 (1067)中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太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等职。因为新旧党争激烈,他一直浮沉不定,元祐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曾聘为参详官,后迁起居舍人。徽宗即位后因赵挺之的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当地。黄庭坚是 “苏门四学士” 之首,政治上与苏轼主张相近,善书法,是 “苏、黄、门、蔡” 四大家之一。同时善长诗词,是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创作上继承欧阳修、梅尧臣的创新精神,反对因袭,要求炼字炼句,避熟就生,避俗求雅,好作拗句硬语,所以他的诗歌有瘦硬风格。他也注意到诗歌要有内容。他关心现实,对百姓疾苦深表同情,早年写过《流民叹》等诗,体现了他怜贫爱民的思想,但由于他生活面狭窄,不能广泛地吸收前人的经验,难免走上形式化的道路。他的“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使诗歌不免生涩。但由于他的渊博知识,超迈的胸怀,卓远的见识,因此能在宋代诗坛上开宗立派,对后代影响很大。其词多写男女之情,风格近似秦观,以婉约为主,但不如诗歌闻名。他的诗有龙榆生点校的《豫章黄先生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江西修水)人。幼警悟,有才名,治平三年进士,官集贤校理,著作郎,起居舍人,知鄂州,因元祐党人,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继位,旧人多被召回,他被起复,但辞不就,求得太平州,忽又遭祸除名,死在宜州。他治学专深,在诗文、书法和佛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与苏轼并称“苏黄”。《宋史·本传》说:“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取法二王、颜柳、《瘗鹤铭》、张旭、怀素,工行书、楷书,在草书上更能继往开来,成一代草书大师。康有为说: “宋人以山谷为最,深得《兰亭》三昧,神韵绝俗。”楷书有《王纯中墓誌铭》,行书 《松风阁帖》、《黄州寒食诗卷跋》,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极有影响。 宋·黄庭坚 《松风阁帖》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以所修实录多诬,贬为涪州别驾。后又屡贬,卒于宜州任所。出苏轼门下,与张耒、晁无咎、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论诗推崇杜甫,但讲究以故为新,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追求新奇、冷僻、生硬、晦涩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江西诗派”。词与秦观齐名,不乏佳作。有《山谷集》七十卷,《山谷琴趣外篇》。参见“艺术”中的“黄庭坚”。 黄庭坚北宋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至著作郎,后遭贬。工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师法颜真卿、怀素。“以侧险为势,以纵逸为功,老骨颠态……”。酷仿《鹤铭》,又别具风神。为“宋四家”之一。传世书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词》、《诸上座》等。参见“文学”中的“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先后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国史馆编修等职。一生政治遭遇随当时新旧党争而浮沉,几经贬官,徽宗即位,受命内迁,被诬以“幸灾谤国”罪,被贬宜州,死于贬所。他的诗与苏轼诗并称“苏黄”,又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他最重视艺术上的独创,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见识深刻,知识渊博,胸襟磊落,再加上创作态度严谨,是他能在宋代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原因。他作诗提倡学杜甫,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主张学杜要探索和学习杜诗在表现形式上的经验与技巧,提倡“无一字无来处”,提倡“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也产生了不小流弊。其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总结的规律与技巧,示人以具体易学的写诗法度和方式,在当时学诗的人们中影响广泛。黄庭坚本人学识渊博,又关心国运民生,创作上且十分勤苦,写出了一些清新劲峭的优秀诗篇,如《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由于重追求艺术技巧,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多模拟而少创新,又惯用险韵,用僻典,作拗体,基本上走的是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出奇的创作道路,形式主义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方面。亦写词,词比诗明白流畅,偶有佳作。亦工书法,是“宋四家”之一。又因其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著有《黄山谷诗集》、《豫章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宋本。 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历任国子监教授、太和知县,元佑时入京编《神宗实录》,书成,迁起居舍人,后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诗歌成就最大,与苏轼并称“苏黄”,并被后人奉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的散文不少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如《答洪驹父书》中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又说:“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与王观复书》则说: “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于《王定国文集序》又认为文章应“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这些认识,也直接反映在他的诗文创作中。亦能词,工书法,风格纵横奇倔,颇负盛名。著有《豫章先生文集》、《山谷全集》。 黄庭坚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进士。任途坎坷。历任北京 (今河北大号)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因大臣章惇等劾其所修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徙成州,复谪宜州 (今广西宜山),病卒于此。私谥“文节先生”。出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为人正派。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诗学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标榜“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虽反对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西昆”诗风,但又走上模拟剽夺、生硬晦涩的形式主义道路。为“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者。诗风讲究修辞。七律《徐孺子祠堂》、《答龙门潘秀才见寄》等。七绝《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病起荆江亭即事》等。说理言情,写景叙事,都表现出“以文为诗”、“峻洁深邃”的特点。也能作词,有《山谷琴趣外篇》。工行书、草书,书法纵横奇倔,有独特之处,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写的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诗文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叶县尉、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哲宗时,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后贬涪州别驾,卒于宜州。有《山谷集》70卷。他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其诗多脱离现实,展现自我,或宣传儒释思想,片面追求艺术技巧,行文爱用僻典险韵,喜造拗句硬语,形成一种瘦硬奇峭的风格。表现其升沉遭际之感的作品则较清新晓畅,如《雨中登楼望君山》,《寄黄几复》等。其词品类内容都很复杂,虽有《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清平乐·春归何处》之类佳作,但为数不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进士,初为叶县尉。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改知太和县,曾游三祖山山谷寺,爱其胜境,因自号山谷。元丰四年(1081年)曾监德州德平镇。哲宗元祐初,旧党得势,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绍圣元年,新党再度执政,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贬为涪州别驾,故又号涪翁。后一再遭贬,卒于宜州任所。著有《山谷集》70卷。书法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志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善书画,工诗能词。其书法长于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颇有影响。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