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龙舟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龙舟会戏曲。清王夫之(1619—1692)撰。四折。夫之有《船山遗书》已著录。是作据《新唐书·列女传》而作,亦见唐人小说李公佐《谢小娥传》,载人《太平广记》。于同治间成书。演谢小娥杀贼报冤事。小娥父与其夫同为商贾,被强人申春、申兰所杀,小娥女扮男装,托庸申家,伺机捕贼,鸣官复父、夫仇,遂出家为尼。题目正名作“鹦鹉洲游人拆字,龙舟会烈女报仇”,剧中充满悲愤、感叹之情。有《船山遗书》本,《清人杂剧二集》本。 龙舟会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临近江河的地方,尤以新津龙舟会驰名。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以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参会龙舟都装饰着龙头、龙身、龙尾。龙舟上还根据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装扮成屈原、婵娟、哪吒等人物。白日龙舟竞渡,高潮迭起,呼号声、划水声、鞭炮声、锣鼓声交织轰鸣,响彻河面。龙舟竞赛后,满河漂放鸭子,男、女划船手纷纷跃入水中 “抢鸭子”,将龙舟会活动推向高潮。入夜两岸彩船华灯齐放,乐声四起; 各条龙舟分别装架成黄龙、白龙、乌龙、青龙、金龙,鳞光闪闪,通身明亮; 游龙戏水,争奇斗艳。河面上漂着各色河灯,两岸礼花腾空而起。水上、岸上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龙舟会一卷。明王夫之 (1619—1692)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衡阳 (今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思想家。与兄介之同举于崇祯十五年 (1642)乡试,晚年筑土室于石船山,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兵南下,战败后退肇庆,任职明桂王府,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大学士瞿式耜 ,不久桂林陷落,式耜殉难,夫之隐遁于湘西,伏处深山,刻苦著述凡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都有所研究,尤精经学、史学、文学,康熙三十年 (1692)卒,享年七十四岁。《龙舟会》是王夫之所撰什剧,共四折,剧演谢小娥报仇事,大致本李公佐撰 《谢小娥传》,兼收李复言之《续幽怪录》所载《尼妙寂传》,事关贞烈,词亦慷慨激昂。其第三折内有寄生草小令九首,点缀生情,以徐渭 《渔阳三弄》之格,而笔酣意足似尤过之。夫之学问气节照耀当时,世人皆知,至于硕儒工曲,则在有明以来实为仅见,虽生平仅此一剧,则足光艺林。惟夫之之意不惟咏事,实以寄托感慨,其哀故国,恶佥王,感慨激楚,与屈子《离骚》同一用意,岂如骚人墨客,耽玩声律,以词曲为娱者可同日而语。今有同治刊、民国刊 《船山遗书》本、丛书 《清人杂剧集》本行世。 龙舟会杂剧。明末王夫之作。取材于唐代李公佐《谢小娥传》。写谢皇恩翁婿经商归来,在浔阳江上被强盗杀害,谢托梦于其女谢小娥报仇。小娥得李公佐指点,女扮男装进行私访,探知杀父杀夫仇人为申兰、申春,乃佣工其家,乘端阳节侑酒之机,手刃仇人后投案自首。因出示李公佐所写字条,得免罪释放。1961年由毛盛炯整理后,衡阳湘剧团以高腔排演,并于当年在为纪念王夫之而召开的全国性学术讨论会上首演,获得一致好评,后成为衡阳湘剧团保留剧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